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节 (第4/6页)
互歌,或数人合唱。总之,南戏与杂剧相比,显得十分自由而灵活。 现存南戏剧本完整的有十余本,存目一百七十种左右。可见南戏在当时是很繁荣的。著名的作家有高则诚,代表作是《琵琶记》。此外,还有被称为元代“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白拜杀”。 南戏到了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代铜器赵孟頫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嫡裔,史载他有经世之才。南宋灭亡之后,元世祖江南求贤,赵孟頫欣然出仕,他出仕不是为做官,而是为了“行义达道”。但因为他的出身,他一生在政治上的才能没能发挥出来。但在文化领域,赵孟頫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特别是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特别大,地位特别高。 在书法上,赵孟頫是元代的代表人物。他从幼年时起,练字就特别下功夫,尤其喜欢临摹,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晋、唐诸代名家的字尽入胸中,他能做到临谁像谁。他对写字的要求特别严格,首先执笔必须坚实有力。他自己写字时一丝不苟,凡写必求尽善尽美。正因为有如此的刻苦精神和严格要求,赵孟頫才成为元代无可比拟的书法大师。在书法上,他掌握晋、唐诸代名家的字体风格,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做到了“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无对手。在书法的篆、隶、楷、行、草五种主要种类中,无一不精湛。因此,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之后的书法家中,少有不受他影响的。 地理学在元代有什么发展? 理学在元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以许衡为代表的理学家将行道与推行汉法联系起来;一是理学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元代的理学家接触程朱理学比较晚,始于灭南宋的战争中。但一经接触之后,就以程朱理学为天下之道,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身体力行,姚枢、窦默、许衡这些代表人物都是这样,他们主动承担起发扬理学的重任。如何才能使理学得到发扬光大,显然只有借助元朝廷的力量。所以,当忽必烈征召他们时,他们都欣然而往。他们出仕,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行道。道在朱程那里,是性理之学,认为理自天出,性体现天理,封建礼教和典章制度都是天理在人间的体现,是永恒的、至尊的。许衡等人认为,道就是汉法,汉法就是道。他们都认为,元朝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行道,也就是必须推行汉法,许衡倡导“以道事君”,认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郝经也说:“行中国之道,即为中国之主。”这样,就把道与汉法直接联系起来,使程朱理学成为元的官方哲学。元统治者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这是元代理学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元代理学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理学在元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理学本发源于北方,但随着宋廷南迁,朱熹完全是南宋人,因此,理学开始时只在南方发展传播。元灭南宋之后,元统治者采用了许衡诸人行汉法的主张,于是理学开始广泛地传播和流行。这与许衡等人推广理学的思想有直接关系。他们认为,理学流行在于“学”,而“学”呢,又首先是“帝王之学”。窦默说:“帝王之学,贵正心诚意。”他常向忽必烈讲三纲五常之类的道理,也一度负责太子真金的教育。许衡、王恂曾向忽必烈讲《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许衡对忽必烈说为君必须修德、用贤、爱民,这是天下大治的根本。其次是“设学养士”,即立学校。姚枢、许衡都很重视立学校,许衡在《时务五事》中明确地说:“自上都、中都及司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至庶人之子弟皆从事于学,曰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至于平天下之要道。”他的建议得到了重视,至元八年(1271)任许衡为国子祭酒,开始以理学教育蒙古贵族子弟。至元二十四年,元正式设立国子监,同时路府州县普遍设立学校,到至元二十七年时,全国学校总数已超过两万所。 许衡是元代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从教师到学生到教材以及学习方法,他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思想。比如在教材上,他坚持认为以朱熹的《小学》作为入门,而后学《四书》,再学《五经》。他的这一套教育思想在元代得到了普遍贯彻实行,影响很大。这样,程朱理学便在元代得到了普及。 此外,元代书院讲学活动也十分活跃。著名理学家吴澄、金履祥、许谦等都曾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