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节 经籍 (第5/8页)
传》,谓其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则必无是理矣。然写录一过,即能通知大略,则固事所可有也。 校勘之学,时人尚不甚精。《北齐书·邢子才传》云: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妻弟李季节,才学之士,谓子才曰:“世问人多不聪明,思误书何由能得?”子才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此乃妄语,而史书之以为美谈,误矣。且如田肯之肯误作宵,(见第二节。)何由思而得之邪?(即有义可通者,冯亿度之,亦易致误。《颜氏家训·勉学篇》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自是学人语也。) 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 古书、古物,稍为时人所爱重,然辨别真伪之术未精,故多为作伪者所欺。古书之大批出土者,无过晋武帝时汲郡发冢所得。此事不徒空前,亦且古书出土如此之多,至今未曾再见,言考古者,诚不可不一审定其真伪也。此事见于《晋书》者:《武帝纪》云:咸宁五年,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律历志》云:武帝大康元年,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亦得玉律。又云: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大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均。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均暗同。《卫瓘传》:子恒,为《四体书势》曰:“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大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荀勖传》云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束晳传》云:初大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纪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疑当作以晋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为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大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幽当作厉,此传写之误。)有共伯和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书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折书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晳在著作,得观竹书,随宜分释,皆有义证。《王接传》云:时秘书丞卫恒考正汲冢书,未讫而遭难,佐著作郎束晳述而成之,事多证异义。(句疑有夺误。)时东莱大守陈留王庭坚难之,亦有证据。晳又释难,而庭坚已亡。散骑侍郎潘滔谓接曰:“卿才学理议,足解二子之纷,可试论之。”接遂详其得失。挚虞、谢衡,皆博物多闻,咸以为允当。《司马彪传》云: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缪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儒林·续咸传》云: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汲冢得书之事,见于《晋书》者如此。年代舛讹,古籍恒有,不足以疑其事之真。简策烦重,十余万言,自可盈数十车,说亦相会。《武帝纪》言竹简文字为小篆古书,《束晳传》谓皆科斗,二者似不相符。然观《卫恒传》所言,则其时之人言字体之异者,非以其构造而以其笔画形状,则古书小篆,二者亦可并称。(以构造言与小篆同,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