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试论明代江南地区财赋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形成 (第3/7页)
后的俞士吉(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官品职位均与赵居任(左通政,正四品)相当,作为最早赴江南治水的元老之一,不一定甘心受赵领导。 是故,直到五年五月俞士吉回朝后,赵居任才开始独当一面,而这一任期竟达十余年之久。(《明太宗实录》卷209) 至此,永乐年间的江南治水督农官最终完成了由多人到一人,由临时性差遣向固定化常设的过渡。 总体看来,夏原吉领导治水期间(永乐元年至三年),江南大型水利工程基本结束。 而作为专职“治水督农官”的赵居任则主要负责提督江南府县治农官,带领各地民夫随时修筑、维护江南水利设施。 比如永乐五年六月,赵居任受命督民修筑“复沦于江”的杭州府沿江堤岸。 八年十二月,他又受命督领三万七千四百余人修复了苏州府吴江县境内“连年土石坍塌,桥梁断坏”的石塘官路。 此外,他还有逐年按时通报江南各地收成、灾荒情况的职责。 不过,此事也暴露出赵居任为官和为人的一个巨大缺陷——“佞上而不恤下”。 永乐八年二月,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刘焕上疏揭露赵居任隐瞒苏州、湖州等地“田之荒芜者甚众”的情况,“乃于乌程县熟田内简稻穗繁者,数其颗粒,及三百之上为秉以闻,谓为‘丰稔太平之瑞’”,要求降罪责罚。 当时朱棣正北征蒙古,留守南京的皇太子朱高炽曰“此人非独罔上,且残刻,为民所恶。然上之所使,未可擅易。其封此章示之,令自省。”算是给赵口头警告。 不过,赵居任并未收敛,依旧我行我素。 永乐十年,浙西大水,田苗无收,赵居任“匿不以闻,而逼民输税”。遭到浙江按察使周新的弹劾。 朱棣就此事询问户部尚书夏原吉,原吉对曰“赵居任奏民多以熟田作荒伤,按察之言未可悉信”。 朱棣未罪赵居任,但已开始怀疑,遣人覆视灾情,“但苗坏于水者,蠲其税,民被水甚者,官发粟赈之”。 十一月,赵居任上疏辩解,称苏州水灾的消息是不法逃军的妄言,目的是“乞免秋粮”。“且今岁苏田少水,而jian民多私决堤防,车水入田,以坏禾稼,冀苟免税粮耳。请俱罪之。” 而朱棣认为,赵居任所言有人“决堤车水求免税粮”的说法不符合常理,“盖与其劳力决堤车水,曷若劳力治田。田中所入十分以一分入官,有九分入己,岂肯以一废九,自受饥馁耶?殆非人情!且前时浙江按察司亦尝言浙西水潦,赵居任不恤民隐。今居任此言未可信,仍遣官往视之。” 最终,朱棣蠲免了苏、嘉、湖等府受灾属县当年税粮三十余万石,也证明了赵居任所言不实。 等到永乐十三年,赵居任再奏“苏松等六府,自春及秋,雨旸不愆,民乐耕作,比之往岁,实为丰年”时,朱棣已全然不信,谓夏原吉等曰“居任为人虽颇廉勤,然好佞上而不恤下,斯言殆未可信,宜遣人验视,毋为所欺。” “不恤下”除了隐瞒江南灾情外,还有滥用民力一端,谓其“每霖雨没田禾,不待雨止,广集民男妇踏车出水,随去随溢,低田终不可救,高乡之民困于其役,不得尽力农事”。赵居任在江南十余年,民怨颇深,以至于永乐十七年病卒任上时,江南各地竟然“民用慰悦”。(《明太宗实录》卷68、111、101、129、134) 说到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分析既然朱棣早就开始怀疑赵居任“佞上而不恤下”的行径,却为何一直都不曾责罚或遣官替换呢? 实际上,这与朱棣的用人习惯及其江南政策有关。 朱棣以藩王起兵,通过政变形式夺取政权,朝廷之中势必有相当一部分人骨子里不认同朱棣的统治。 而朱棣藩邸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不得不从建文旧臣中挑选,这就需要一个考察的过程。 大体看来,朱棣的用人原则有三一是忠心,二是清廉,三是才干。 从江南治水督农官由数人到一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也能证明以上推论夏原吉、俞士吉、李士郁、宋性、袁复、赵居任无一例外皆是前朝旧臣,在数次派赴江南的过程中,朱棣通过明察(陈瑛)暗访(姚广孝),基本了解到诸人的品行和工作能力,于是将忠、廉、才俱佳的夏原吉调回身边,予以大任;将李士郁、宋性调往他职(大概因二人才能欠佳);将“贪受货赂”的袁复、俞士吉下狱问罪。 只有一向工作勤奋,且有“清介”之名的赵居任,最终赢得了朱棣信任,得以在江南长久供职。赵居任虽然工作能力一般,且有“佞上而不恤下”的行径,但其“报丰稔”、“献祥瑞”的举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朱棣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有夏原吉在朝中为之辩解,因而能不受责罚,安于其位。类似情况还有曲意献媚的俞士吉,虽曾遭朱棣训斥,却也并未受太大责罚。 此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