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之动力帝国_第57章 赌或是不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章 赌或是不赌 (第1/2页)

    苏良宇听梁远说完咧着嘴苦笑了一下,说道:“那事可是说来话长,曲折无比,眼下有件更重要的事情得你自己做决定。”

共和国的电子工业,起源于1952年民主德国援建的北平718电子厂,即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属于“一五计划”中156项国家骨干重点工程。

718工程由当年的民主德国副总理带队,集整个民主德国电子工业之力,为初生的共和国构建起整个现代电子工业的骨架,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共和国所生产的每个电子元件都是百分百的东德血统。

718工程投产不久,共和国和以苏联为首华约集团的关系全面破裂,援华的东德专家也随着苏联专家撤回国内,面对着东方不亮西方也不亮的国际局面,被逼无奈的共和国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随着718工程在国内落地生g"/>,经过技术消化之后,国家规划出三个较大的电子产业集群,北方以北平、津门、盛京三市为主,南方以国内最大的经济城市吴淞为核心,还一个位于三线贵_州的崇山峻岭深处。

步入八十年代初期,改开的共和国战略势态好转,科技界恢复同西方国家的交流后眼界大开,面对严重落后的现实,286适时提出:“没有科学现代化,就没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286的战略指示,中央组建了以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计划在六五期间对共和国的电子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现在为南湖科技园代工芯片的华晶厂,就是六五计划成果的一部分。

公平的说,共和国六五期间对电子工业的技术升级还是颇有成效,最起码把芯片制程从10微米缩短至六微米,独立设计出了相当于8086水平的芯片,部分掌握了五微米级别的制程技术。

面对六五期间的一系列成果,共和国雄心勃勃的提出,在七五(86年——90年)期间电子工业要普及推广6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进行1微米技术的预研科技攻关。

从未来的展望上来说,共和国为电子工业描绘的前景非常美妙,美国也只是在八八年才开始使用成熟的1微米制程技术,此时国内和国际主流电子工业的差距。远非后世那种以国内的技术若是舍得投入,还是会很快出成绩的。

面对苏良宇挥舞着的上千万人民币,接到标书的相关企业士气大振只用了半年时间,攻克了无数难题,拿出了让苏良宇满意的产品。

在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盂的同时,苏良宇也把小试和中试的设备总体投资从六千万减少到不到五千万。

经此一事。苏良宇和南湖科技园在盛京的电子工业行业一p"/>打响,被无数相关企业视为大号土财主。

随着南湖科技园在盛京逐渐扎g"/>,园区的一些情况也渐渐的流传了出去,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时,科技园的技术人员同制程设备供货商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多。很多业内人士知道了芯片实验室的全年研发经费高达六千万元的事实。

无论梁远还是苏良宇。都没想到这件事情给盛京电子行业带来的冲击,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截至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在共和国五十年的历史上。对集成电路项目累计投资约为24亿美元,若是除去整体引进生产线所花费的资金(注1),用在科研上的实际费用不超过6亿美元。

半个世纪,六亿美元,这个星球上还有比这个更扯淡的数据么。就算国内技术人员智商超过1000,面对这种局面也肯定是束手无策。

由于共和国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都是全套引进,连日常维护维修都和国内的相关企业无关,不同于普通国企八十年代末才开始亏损,九十年代中后期步入破产倒计时,国内的制程设备生产商在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在苦苦支撑。

之所以没闹到下岗职工那样人尽皆知,也是因为从业人员学历较高,转产能力强悍,随便接些不务正业的私活。好歹还能对付活下去。

接下了南湖实验室五成订单的盛京科学仪器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