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0节 (第2/2页)
,实践起来却很麻烦。 具体的原因,涉及到了少量的化工热力学知识。 众所周知。 混合物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温度的临界点叫做泡点,而气相达到饱和后出现液相时的温度临界点,则称为露点。 看到这里个别同学已经开始头大了,没关系,概念不重要。 重要的是。 二元混合物的气液平衡数据,可以通过二元气液平衡相图来查看。 比如把乙醇的质量分数作为横轴,将温度作纵轴,就可以画出一个简易的相图坐标系。 当温度提高,体系进入气相区。 温度降低,体系就会进入液相区。 假设是40度的酒精溶液,加热到乙醇的沸点t=78度,理论上这时候酒精会蒸发了对吧? 但实cao的时候你会发现,体系稳稳的呆在液相区,完全没有沸腾。 这时需要继续升温至78-100度之间的某个温度,达到泡点线,这时就有气体生成了。 然而想要在此处达到气液平衡,显然气相的成分也是有要求的,即露点线上同一温度相应的点,生产的酒精含量为x2。 并且你会发现,随着酒精纯度的升高,所需要的温度也会更高。 也就是说当你搞到最后,水和酒精蒸发的温度会趋近一致。 因此普通蒸馏能鼓捣出的酒精纯度,实cao环节里大概只有95%左右,古代背景下可能只能达到80%。 这个纯度虽然足够应付绝大多数的情况,但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徐云显然是不会满意的。 这才有了后面他所提出的两个东西: 锭子碱以及精细的食盐。 有这两样东西帮助,酒精浓度便可以更进一步,甚至达到三个九的级别。 视线在回归现实。 考虑到徐云头一次制作出来的大蒜素剂量有限,因此纵使老苏心中有无数蚂蚁在爬,也只能暂时将情绪压住,召来谢老都管,嘱咐他前去准备起了各种材料。 就这样。 两个小时一转而逝。 当时间来到酉时,也就是晚上七点钟左右的时候,谢老都管终于将所有材料都找齐了。 搞过蒸馏实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蒸馏使用的一般都是球形烧瓶,不过眼下情况特殊,不可能找到完全合规的设备。 谢老都管几乎动用了老苏在职时所有的关系,才凑到了几个类似球形的玻璃瓶。 反倒是铜管的相关过程没啥难度,谢老都管直接从府院的库房里便找出了几根铜管。 老苏虽然是个清官,但家底还是相当丰厚的,毕竟这是宋朝嘛。 按照先有的物价换算,老苏的年收入大概等同于后世税后800万,这种工资哪怕在北上广都算是高收入群体了。 随后徐云将几个物件组合成了一个简单的蒸馏设备,将谢老都管从汴京第一酒楼樊楼买来的白酒倒入了烧瓶里。 在元代以前,华夏古代的酒水基本上都是发酵酒,高度在十度上下。 有些还带着不少的粮食渣子,所以才会被叫做‘浊酒’。 谢老都管买回的几坛酒浓度大概接近二十度,使用的是麸曲酿制,基本上可以说是现今能找到度数最高的酒水了。 简而言之…… 将就着用吧。 一切准备就绪后。 徐云垫上石棉网,在简单改造的灶台上点起了火。 老苏则跟个好奇宝宝似的在边上看来看去,侧着脑袋看了会儿烧瓶: “王林,你这在杯底垫上石棉的意义何在?” 徐云一边调控着下方的火量,毕竟这年头可没有酒精灯这玩意,一边对老苏解释道: “主要是为了防止蒸馏烧瓶……就是这几个玻璃瓶因为受热不均匀而破裂,起到分散热度的作用。” 老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接着想了想,走到灶台的另一侧。 随意选了口锅,将它翻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