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63节 (第1/3页)
晋商商会成立,如此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如果不上报,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所以常百业便亲自找到了胡濙,连文稿都已经写好了。 结果胡濙开出了价:五百两银子。 常百业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不过就是想登个报,宣传下晋商商会,广传消息,你再黑,也不能黑我的那么多银子吧? 胡濙无所谓,很简单地告诉常百业,宣传司自己想写什么,找谁来写,那都是宣传司自己的事,绝不要钱,也不收你们的钱。 但是,主动来找宣传司,登载消息以“广传于众”,打广告的,那要收费,而且要重重收费。 胡濙的逻辑很简单,宣传司的报纸五文钱一份,一天卖个一千份,也才五两银子,五两银子啊,不说宣传司陆续抵达的两百来号匠人,就说这笔墨纸砚,刷印器具,也是要钱的啊。 这些人跟着自己来山西,也是需要吃饭,也需要给他们发饷银的,这些人也有老婆孩子,也有个人需求,不给钱,谁办事? 要你五百两咋啦,以后晋商商会想要登报,就按这个价走,不接受就走人,我头版挂怡红楼开业的消息,看你咋滴。 常百业感觉胡濙是个流氓,侯浅浅看不下去,觉得胡濙实在是不像话,于是将价格提到了一千两…… 自此之后,卖报小郎君成了快递小郎君,专门负责将刷印好的建文报,送至晋商商会特定的几个店铺,然后由晋商商会,负责发卖建文报…… 胡濙认为自己得了好处,白赚了一千两银子,还省了卖报的事。 常百业则感叹自己老婆实在是太天才了,给晋商商会开了一个好头,独揽了建文报的发售权,以后但凡是想要看报的,都得去晋商商会的店铺里走一遭。 这只要进店,那就好说,买不买都是客人,好好招待着,说不定哪天买份报纸,还顺带买几匹布呢。 茹瑺终于收到了各地发来的文书,移民造册人数逐渐增加,合计已有六万余人,虽然数量远不足五十万,但已是走过了最困难时候。 驿站革新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原本一些年久失修的驿馆得到了整修,缺员也得到了补充,驿站开始从太原等地,穿太行山而出,进入河南、北直隶地区。 考虑到太行山里面还有一些小毛贼,动不动就收过路费,北直隶、河南与山西三地,联合出动了一批善行山地的精锐,端掉了山中几十个王,还顺带打了不少老虎豹子回去。 道路清了,驿站建了,粮食到位了,移民也该开始了。 在六月底,茹瑺宣布每半个月组织一次移民,先期出发,以早日分田盖房子,而第一批移民,便有两万之多。 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走在蜿蜒的山道中,看不到头,也望不到尾。 与洪武时期的移民相比,这一次大规模移民,即没有绳索捆绑,也没有军士押队,更没有哭天喊地,寻死觅活。 这些人离开故乡,告别亲朋,为的是枝繁叶茂,为的是过上更好的日子,为的是孩子与未来。 梆子敲响,驼铃叮当,不出西域,直往东方…… 山东青州。 宋正臣啃着硬邦邦的馒头,感觉牙齿都要崩掉了,拿着馒头往石头上砸了砸,竟发出砰砰的声响,看着这如铁的馒头,宋正臣很想知道,面为什么会这么硬…… 这都过去多久了,自己已经发出了去了十几条消息,看军士与看守之人的样子,他们并没有发现其中问题,可为什么朝廷还没有派人前来? “王匠头,你见过衣冠冢吗?” 宋正臣看着一旁啃着馒头的大汉问道。 王匠头抬头看了眼宋正臣,冷着脸说道:“等老子被打死了,家人自然会收走衣服,造个衣冠冢。至于其他人的,呵呵,我有机会见,还会待在这里?” “你怎么知道家人会收走衣服,如果家人不来收呢?” 宋正臣走了过去,将手中的馒头递了过去。 王匠头没有接馒头,而是说道:“你还是吃一点吧,没这点馒头垫着,就你现在虚弱的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