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68节 (第1/2页)
如果你非要在铁岭搞什么房地产项目,那将被高丽视为是违章违法建筑,到时候拆了可不要怪我没提醒…… 朱元璋从未见过如此不开窍的国王,自己打了几十年仗,不就是为了这几块地皮,还给自己要土地? 开什么玩笑! 朱元璋以拒绝了辛隅,还写了一封回信,大致是: 小子,你欠抽吗? 辛隅看到信的时候想来是愤怒的,于是他下命:调全国兵马,征伐辽东,我要抽朱元璋去! 嗯,全国兵马,大致四万。 而大明在辽东的可是精锐中的精锐,连手握二十万兵马的纳哈出都不得不投降,凭高丽四万人也想打大明? 辛隅可能还不如赵括同学,人家好歹知道兵力要基本对等,弄几十万人来,辛隅这就派了几万人,这仗怎么打? 四万人出发了,左、右军都统使为曹敏修和李成桂。 李成桂一盘算,打吧,欠抽的就是自己,不打吧,那就是违反王命,是要杀头的。 左思右想之后,李成桂决定造反,于是说服了曹敏修,带四万人回了老家,废掉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而这,就是后来的李氏王朝! 李成桂比辛隅识相多了,很干脆地给朱元璋递交了国书,请求册封,为了迎合朱元璋,也为了改变高丽的国运,李成桂决定不再使用“高丽”这个国名,而是换个名字。 而给这个国家取新名字的人,正是大明皇帝朱元璋! 当时李成桂提供了两个候选名,一个是“和宁”国,是李成桂父亲就仕之地,另一个名字,便是“朝-鲜”国。 朝-鲜这两个字,古已有之。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 《尚书大传》则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史记》则有《朝-鲜列传》,记录了卫满朝-鲜的历史。 高丽本土的一本史书《三国遗事》,称神话人物檀君王俭于公元前2333年建国,国号“朝-鲜”。 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并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正式以鸭绿江作为明朝与朝-鲜边界。 朱允炆很是感叹,朱元璋起的名字,一直延续了下去,并因为一场战争,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了国家。 长期以来,朱允炆都将目光投向了北元、南洋、东海三地,对于东北的朝-鲜没有给予多少关注,但现在不关注不行了。 朝-鲜内部正处在波动期。 虽然说朝-鲜国王李成桂在今年初退休了,王位交给了李芳果,但李芳果上位,却不是正当来的,也没有为大明所承认。 李芳果上台,是伴随着王子之乱上来的。 现在他派使臣前来,必然是希望得到大明的册封,以寻求“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承不承认李芳果,若是承认的话,那就意味着宽容了朝-鲜内部的斗争,若是不承认的话,人家毕竟上台了……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要怪就怪李成桂,老了你还霍霍人家小姑娘做啥,还非宠溺小儿子,立小儿子当世子,糊涂至极…… 现在好了,小儿子也没保住,老婆也没了吧。 朱允炆询问过礼部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是礼待使团,但不承认李芳果,内阁方面倒是愿意承认李芳果,毕竟李成桂还活着呢,他自己都没意见,大明有啥意见…… 李芳果上台的手段虽然卑劣,带着血腥味,可毕竟是“王子之乱”,皇室内乱,这与安南以下犯上的谋反篡位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百一十九章 廷斥安南使臣 宗藩是一条锁链,加固了关系,也牵制了手脚。 对于朱元璋定下的所谓永不征讨之国,朱允炆一开始就没打算遵循,像是东面的倭寇那么猖獗,大明早晚会去收拾他们,还有安南,还敢到大明的地盘蹦跶。 永不征讨? 去他丫的! 只要是侵犯大明的,来一个收拾一个! 朱允炆在至上写写画画,宁妃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古籍,神态雅美。 直至掌灯时分,朱允炆才抬起头,问道:“看什么呢?” “贾岛的诗词。” 宁妃起身,收起了书。 朱允炆笑道:“贾岛吗?朕记得他曾经去过灵隐寺,还写了一首诗。” 宁妃莞尔,轻轻吟道:“峰前峰后寺新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忆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年游。” 朱允炆赞叹宁妃的才情,道:“在这后宫之中,论才情宁妃首屈一指。” 宁妃掰着手指头算道:“除了臣妾,还有几个?首屈一指,连一手之数都没有……” 朱允炆假装听不到,转了话题,道:“谢公此地昔年有,谢灵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