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1章 (第2/2页)
当皇帝的啊——要不然宣宗皇帝怎么办? 被安抚下来的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询问的目光看向在座赈灾方面很显然比他有经验多了的臣子:“诸卿怎么看?” 还是于谦最先接住他的话头,微微一躬身:“朝廷多年赈灾已有定程,若要进一步完善,不妨先听后世是否有何可取之处。” 着什么急呢?就这一会的功夫,再着急也没用。 被连年天灾捶打好心态的臣子们尽管同样哀叹生民疾苦,面露不忍之色,心怀悲悯苦痛,却也已然能够保持住冷静了。 — 可是还没经历过毒打的朱瞻基破防了。 “平均每年二十次天灾……?” 他恍惚地抬头,重复着自己的问题:“是朕听错了吗?” 那堡宗被上天惩罚厌弃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带牵扯我的?怎么还带牵扯我的! ——这天人感应的学说肯定不靠谱。! 第34章 【由于这样离谱的天灾频率,虽然在明朝尚未出现专门应对灾荒的专门机构或官员,但在宣德以后逐渐开始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赈济体系。 比如灾情的上报。明朝自洪武年间就确立了有灾立报的原则,只要发生天灾,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立即上达天听。这一原则在后来得到了内容上的扩展,根本却始终不曾改变。 但具体上报的流程,在宣德之前却依旧尚显混乱,主要依托的是地方官员。 而随着宣宗确立了巡抚制度,中央外派的巡抚官员逐渐参与进了包括应对灾荒的军政事务之中。 接着,巡抚制度在景泰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巡抚加宪衔成为了定制。 巡抚们作为外派地方的中央官员,成为了明朝中央朝廷与地方联系的枢纽,继而从程序上保证了明政府对灾情的及时了解,有助于接下来的勘灾救灾工作顺利合理展开。 这样的流程发展到了后面万历年间,最终完善成为了一种,百姓——地方官——抚按(巡抚、巡按)——朝廷,这样类型的基本的、垂直型的报灾程序。】 “巡抚?” 朱元璋听着这个词先是皱起了眉,细想了一番这才舒展开来——他确实安排过巡抚这项差事,但那是专事专用,派标儿去陕西考察那里能不能当都城的,并不能算是个官。 这后世儿孙倒是把它确立成了一种制度……嗯,作为中央官员,却也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后世人怎么说的,枢纽?确实有点意思…… — 朱瞻基回想着那句制度的确立:我后来怎么干的?既然是制度,那就意味着不像皇爷爷那样,只是单纯的暂时差役? 也就是派遣官员常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