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三章 【重回復山(完结篇)】 (第1/3页)
次日,黄山当地导游高宾强准时地拉着旅游团往「花山谜窟」出发,在车程中介绍,「花山谜窟」在多年前是被药农发现的,近年探勘出三十六个洞窟,可是洞窟并不是天然溶洞,而是人工开凿而成。光开放的三十五号窟面积就有一万二千平方米,洞深一百七十米,上下落差二十五米,石窟最高处有十八米高,最低处比旁边的新安江低二米,内部空间相当于六、七层的现代大楼,有大小石室三十六间,石柱呈几何形排列,依岩盘走势修凿出石墙的厚薄,起到最少支撑、最高容积的效果。其他洞窟有的是直通江里,有的又有多层设计,尤其特别的,所有洞窟大部份的墙、柱,甚至于屋顶上均以人工凿出多种美丽、平缓的凿痕,石窟开凿的技术之高,其用处又不明,至今无法确定石窟开凿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而且,自石窟中一处鐘乳石现象处推估,这些石窟开凿完成最少超过一千七百年以上的时间,魏晋以前的古人如何拥有这么高明的技术? 此外,徽州附近的志记、传闻,自古以来均未曾记载或传说过此批石窟,更不曾提及该地出產石材,而这么多洞窟开採出来的石材量体非常地巨大,但用到何处?现在也没考据出来。再加上要开凿这么大规模的洞窟,所要耗费的人力与物力,绝不是几年、几千个人就可完成的,如此大的工程必定需要国家级的实力才可能担负得起,但文史上为何完全没有记载? 目前对石窟开凿目的、年代有多种猜测,有的说是盐商走私,为了藏盐而开凿的,可是雨季的湿气不利藏盐,而且藏盐用不着花这么大的功夫,将石窟壁凿得这么平齐有型;有的说是为了屯兵而开凿的,可是住那么多人埋锅造饭,空气会不会太闷?石窟壁也是用不到这么精緻,在平地上搭木造屋不是更省事?有的说是古代皇陵,但用不着在同一处地方凿个三十六窟吧?有的说是採石矿,可是露天开採不是更方便施工、运送吗?而且石窟壁还是不用耗这么大功夫凿得这么精緻吧?有的说可能是附近「齐云山」道人在此作福地修身养道之用,若真如此,这些石窟的开凿必定跨过数百年、甚至于上千年才可能有如此规模,那地方志闻早就传诵千里了……,反正,至今没有一个说法,能完全解决全部的疑问。 二零零一年,前总书记xxx命名为「花山谜窟」,就是取石窟开凿施工技术高超,规模宏大,但年代不清,目的不明。 之后,黄山市政府发出了悬赏,只要有人能够对「花山谜窟」种种谜团提出具体可徵的解释说法,就可以获得五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听到这么高的赏金,车上全团的人都来劲了。 说着说着,游览车就右弯进一处机构门前的空地,停了下来,导游高宾强跑下车去购票。团员左看右看,开始发出了疑问,「这附近那来的山?」,「怎么不让我们下车?」……。严道文坐在第二排,隔着走道向右侧的张先生解释,「花山石窟在新安江的南岸,等会要走段路,再过个吊桥跨过新安江才会到。」 这时,坐在第一排右侧的领队许芮伦一脸狐疑地转过头来问道:「严兄,你怎么知道要过新安江才会到达对岸的『花山石窟』?你不是说是第一次进大陆?」 「欸……欸……」严道文一下没法自圆其说,倒是方文玲帮他解了危,「喔!他有作功课,他先上网路地图了解这附近的地形。」 「是吗?有这么用功?」阿伦还是以狐疑的眼神定定地看着严道文。 好在高宾强适时跑上车,要师傅把车开到下方的停车场,然后招呼大家下车。 严道文牵着方文玲的手,跟着大伙后面向吊桥的白色桥楼走去,方文玲小声地对严道文说,「以前我们是靠摆渡才能过江,现在搭了吊桥可方便了。」 ………… 爬上桥楼,方文玲向四周望了望,又说了:「咦!以前江水好像比现在宽多了?」 严道文借着照像后检视相片品质,靠向方文玲低声回应:「以前江面约比现在再宽两倍,即使枯水期的水量也比现在来得大。否则,怎么保护復山?」 ………… 走在吊桥上面,方文玲握了握严道文的手,指着右上方的山林说:「还记得我们最喜欢一起坐的那块大盘石吗?……你走了后,我就常坐在那块大石头上等你。春天满坡的花开了,蝴蝶、蜂儿就跳着舞陪我在石头上等你。夏天阵雨袭来,我就在石头上结了座草舍等你。秋天满山的落叶枯枝,我就卧在上面等你。冬天寒风白雪,我就穿了一身红袄坐在那大盘石上,好让你回来的时候,就能一眼望到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