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59节 (第1/3页)
正宁帝隐约觉得应该不是这么回事,但是听何殊这话,又觉得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嗯,有道理,不过不管它是什么粮,只要它能让人饱腹,还能高产,就是好粮。” 有汪林带头,沈卓与何昌逸才学着何殊的样子,每人用筷子扎起一块玉米尝了尝,发现这种此前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的东西,味道确实还不错, 吃完放下筷子后,沈卓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这似乎是微臣此前从不曾听闻过的东西,听陛下与殿下的意思,它似乎是一种高产粮食,不知它能亩产多少?” 何殊此前还没公开过这个消息,没有得到她的允许,不管是农务司,还是东宫那边,都没敢对外随便走漏口风。 如今都已经公开尝鲜了,何殊也没瞒着的意思,直接回道。 “正常情况下,肥力足,精心伺弄,可达七到八百斤,差点应该也能有个二三百斤吧。” 在这个正常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左右的时代,不管是沈卓,还是何昌逸,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两人欣喜的恭喜朝廷又得一种高产作物。 何殊却叹了口气,边为他们解释,边擦擦手,坐回自己的案桌。 “土地的肥力不足,所有农作物的产量都低,就算有了稍高产一些的作物,还要考虑土地肥力下降的问题,农业生产乃是大安的根本,做任何事情,都必需要考虑周全。” 看得出何殊的不甘与烦恼,沈卓与何昌逸却都有些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在他们的印象中,土地产量只有一两百斤,甚至是只有几十斤,都是常态。 据他们所知,因朝廷近些年不仅鼓励农耕,还在农务司广招天下英才,一起钻研产量更高,能减少虫害的种植方式,研制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农具。 甚至还研究如何积肥的方式,随着一些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被推广,许多重要产量区域的产量,都已得到不小的提升。 如今又得到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应该是件值得恭喜的大喜事才对,也是皇上与太子的功绩。 何况大安除了这个他们刚听说的玉米,还有一种叫做土豆的,产量比玉米更高。 可是太子提及这些的时候,不仅没有丝毫的喜悦,还发自内心的感到烦恼与遗憾,实在让人看不懂。 不过何殊也只是随口感慨一下,随后便收拾好情绪,指了下自己桌前的椅子。 “好了,你们都过来,坐下吧,我们办正事。” 沈卓与何昌逸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何殊却已将之前的那点情绪抛到脑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两人见状,只得赶紧收拾好情绪,将自己抱过来的资料放到何殊桌上,汪林见状,就知道接下来的工作安排,迅速安排手下为两人送来笔墨纸砚。 其他人都吃了一块,只有正宁帝坐在那不紧不慢的吃了三块,吃完之后,坐回自己的御案前,一手端起茶杯悠闲的喝着,一手漫不经心的翻阅奏折,不时拿朱笔勾一下。 随着太子逐渐长大,他连在人前做样子的时候,都变得越来越不严谨了。 船队第一次出海,带回的一些有记录阿拉伯数字后,何殊就在大安推行阿拉伯数字,府学与书院开设的算术课,也会专门教授阿拉伯数字。 而官方的一些数据统计,现在也已逐步改用阿拉伯数字,只是在一些重要数据上,会再用繁体汉字复写一遍。 门下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一些历史记录中的数据,全都翻译为阿拉伯数字,整理成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的表格数据。 对于负责做这些工作的人而言,它很枯燥与繁琐,但在完成后,不仅方便需要用到那些历史数据的上面人,也能方便其他想要查阅相关资料的官员。 首次做这种工作的沈卓与何昌逸还有些懵,但是随着太子开始提问,他们也随即进入状态,也知道了汪大监给他们准备纸笔的原因。 因为太子会不时的随口做出安排,都是要求哪部需要做什么、提供什么等,这些随后都将形成谕令下发出去,以皇上的名义。 看到自家表哥再次满脸疲倦的回家,左书意实在有些担忧。 “表哥,是不是你们门下省的人都欺负你和沈状元是新来的,把活都推给你们两个做?” 之所以会这么说,因为左书意看得出来,隔壁的沈卓每次下职时,也是脚步沉重,很累的样子。 何昌逸摆摆道,“你不要胡乱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