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3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32节 (第2/2页)

是的,打听过了。”

    “我们的人先去了京兆府,正好遇上那边的作坊派了一名管事到汴京来,说是要在汴京城外新设一个作坊。我们就派了两个工匠假扮成找工的伙计,混进山阳镇那个新作坊里去,将模具看过,湿泥的配比也都一一记下,绝对是一模一样的……”

    高绍祥心里满意,便也不想再听管事唠叨。

    他一转身,道:“就这样吧!”

    远处,有两个伙计正在七手八脚地试图点着刚刚制成且晒干的蜂窝煤。他们先是点燃了一团稻草,然后用力挥动蒲扇扇风,烟气立即往高绍祥这里卷来。

    高绍祥连忙从袖中抽出手巾,轻轻地掩住口鼻,随口问:“这些真如京兆府的人说的那么好,容易点着?”

    管事转转眼珠,答道:“比之原先那一块一块的石炭肯定是容易点着的!便宜也是真的便宜。”

    高绍祥点头:“也罢了,好用就行。反正都是给那些买不起木炭的人用。”

    汴京城里的高门大户,自然还是用上品木料焖制而成的木炭,烟气少,但是价格昂贵。

    相比之下,这种蜂窝煤是碾碎了石炭掺入黄泥制成的,成本低廉。而高家的作坊另有一件——从太原府一带运来的石炭,不用缴纳路税。

    开玩笑,高太后家的生意,还用得着缴税吗?

    所以,高绍祥很有信心,这新建作坊出产的蜂窝煤,在眼下正到来的冬季燃料市场上一定会独领风sao,挤掉一切竞争者。待到明年后年,这一行便又是高家一家独大。

    对了,听说宗室里也有人想掺和一把。

    到时候得托人去问问高太后的意思。

    高绍祥正想着,忽听身边的管事毕恭毕敬地问:“什么时候送去城中发卖妥当?”

    高绍祥想了想:“北风起了,就在这两天吧。你去安排个识字的伶俐伙计,去城里的刻印坊问问,印个仿单,然后再在《汴梁日报》上打个‘广告’!”

    管事双眼一亮,赶紧恭维高绍祥通晓时事,明察世情,不愧是高家最为倚重的实业好手。

    如今汴京百姓都已经很认《汴梁日报》,但凡在那上面打出广告的,无论是正店脚店的吃食生意,还是瓦子里新登台的伶人艺伎,多半都能掀起小小的热潮,火上一阵。

    高绍祥顿时面露得意,在管事和伙计们崇敬的眼神中离开着作坊。

    他哪里知道,印仿单,打广告,就等于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全部告诉明远。

    这些仿单,连同即将被刊登在《汴梁日报》上的广告词,在刊印之前就被送到了明远手里。

    史尚望着明远平静的神色,心想:不知明小郎君遇上这种阵仗,会是什么反应。

    对手……可是高家啊!

    他哪里知道明远心里有一个声音正在兴奋地大喊:

    ——打起来!

    明远手中的几项产业,都是一面世便独领风sao,独孤求败。市面上基本上没有对手能与他竞争。

    但是现在,老天爷终于给他送来一个对手!

    还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吗?

    想到这里,明远不露声色,先抬起头问管着蜂窝煤“分厂”的杨管事:“老杨,你怎么看这事?”

    杨管事思索了片刻,面带羞惭地对明远拱手道:“郎君,有件事小人需与郎君说分明。前些日子,有两名伙计在作坊招工时来了山阳镇,干了两天,就悄么声地不辞而别,只拿了预支的一点工钱。”

    “小人问了其他工匠,都说这俩伙计不安分,问东问西的,恐怕是,恐怕是……”

    商业间谍!

    明远在心里替杨管事补足。

    在这个商业法规并不完善的时代,“竞业禁止”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闻所未闻。派个工匠,假扮伙计,到对手作坊里打探消息,这再正常不过了。

    “杨管事,这不怪你。”

    明远微笑着回应:“最多你以后不要给新人预支太过工钱就是了。”

    杨管事听得心里一松,和史尚一起呵呵地笑了起来。

    “再说,咱们那蜂窝煤真正的‘机密’,这两个伙计也还没轻易打听到不是?”

    杨管事直到这时才露出神神秘秘的诡笑,重重点头。

    山阳镇上的炭厂出产的蜂窝煤,可不只是煤粉和黄泥混合,其中还会加入一些易于引火的成分。这些是只有高级技术人员才会知道的内情。

    明远:很好,看来大家身上都有点儿“腹黑”属性。

    然而,史尚和杨管事的此刻自信,在高家的炭行大张旗鼓推出“新品”蜂窝煤的时候,很快被打击了个精光。

    高家炭行出产的蜂窝煤,是真的便宜,便宜到杨管事怎么都不能理解——

    明远的蜂窝煤厂,哪怕是一分钱不赚,也没法儿把价格压得那么便宜。

    而且高家利用财力上的优势,在刻印行印制了大量的仿单,甚至还加印了《汴梁日报》奉送,在汴京城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宣传优势。

    顿时,“蜂窝煤”这个崭新的名字一两日内就在整个汴京城内人尽皆知。

    高家炭行门前拍起了长队,人人都为能买到这种“新品”为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