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_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3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35节 (第1/3页)

    等到回到自己屋内,明远想了想,取出笔墨纸张,在纸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

    *

    随着天气转冷,长安城里的炭行门前,人头攒动。

    新出的蜂窝煤价格便宜,烧得又好。既可以搭配专门的煤炉,也可以就这么买一块两块地回家去,扔灶台下面一样能烧。所以这种货品很紧俏。

    谁知今日炭行跟前却多了少年人散发“小广告”。

    发放“小广告”的少年们声音清亮,念起了童谣。

    “烧炭务必要通风,卧室烧炭要不得。”

    “可别贪图炭炉暖,点上一夜很危险。”

    人们支起耳朵:真的吗?

    “轻则头晕眼花,重则人事不省。送医花钱一大把,郎中未必能治好。”

    这是最要紧的,若是取暖把自己给取伤了,还要花钱就医,那多亏?

    顿时有人转身离开队伍,摇着手说:“既然如此,这炭我不买了。”

    谁知身后的童谣又高声地唱了起来。

    “蜂窝煤,火力足,最适宜,烹佳肴。”

    “勤通风,排烟气,保平安,没问题。”

    “用炭安全记在心,欢乐祥和过个冬!”

    后面的这几句就又把人给拉了回来——毕竟很多普通人家用起燃料来,烧火做饭才是最大头。冬夜里要取暖,完全可以烧水冲个汤婆子,一夜就安安稳稳地过去了。

    炭行附近,还有些穷汉带着孩童偷偷捡拾小块的石炭,扫扫炭粉什么的,听见这童谣,也都暗自记在心里——这毕竟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谁知还不止是少年们唱的顺口溜。

    在炭行门口,竟有一个牙人站在那里,手持一张纸,高声诵念“安全须知”。

    每一名前来买炭的百姓进店后,这牙人就会字正腔圆地将使用蜂窝煤的一应安全要求都诵念一遍,末了还会向主顾确认一遍,对方听懂了,记住了,回答若干问题之后,再将主顾送出门外。

    这名牙侩是程朗推荐给明远的,也是官牙,但却是个“不成器”的官牙,因为做人太一板一眼了,不懂得灵活变通,即使有个官牙的身份在,也撮合不了几桩买卖。

    然而这种较真的个性,对于明远来说却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明远接受了程朗的推荐,礼聘这名牙人来炭行,作为“安全宣传员”,职责是确保每个来长安炭行里买蜂窝煤的主顾,都听过一遍“安全须知”。

    这是明远为可能的安全隐患和买卖纠纷安排下的“先手”。

    官牙字正腔圆,在炭行里一遍一遍地念着“安全须知”,不可能有人会不重视。万一日后引起纠纷,炭行这边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义务。

    他这样做也是防着潜在的竞争对手借口“安全事故”找他的麻烦。有官牙出面解说,官府那边必然更倾向于他。

    只是这样一来,蜂窝煤的销售进度未免缓慢了一点。但长安百姓的普遍反应是,这发卖蜂窝煤的商人不是个“jian商”,对主顾的安危,还挺上心的。

    在蜂窝煤的销售一点点提升的过程中,长安城里另一种取暖用具突然火了。

    这件用具就是“地炉”。

    地炉在时人家中颇为常见,多见于堂屋之中,修得比地面略低,冬日里热气上升,能将整间屋子都带暖。

    地炉之中通常都是烧炭,上面还可以顿个镣炉架子,用来烹水煎茶。

    但在长安城中新近流行的“地炉”却不同于传统,是一种用砖砌起的封闭式炉灶,灶口和烟道都在室外,完美符合“勤通风,排烟气”的安全使用要求。

    据说,这地炉上还可以直接坐卧,特别舒服。有人多年的老寒腿在这“地炉”上坐了两天竟然就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