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81节 (第2/3页)
生也震住了。 听着两人对她的调侃,苏葵只是一笑:“您二位又在开玩笑了,不过是一点浅见,是徐先生太抬举我了。” 听了苏葵的话,徐奚年反而点头笑道:“是的,震惊完你还要谦虚一下,这才是你的一贯作风。” 苏葵无奈地一笑。 交流由新马两地的华侨先上台发言,然后是港城的作家,最后是华国作协的成员。 新马两地的华侨苏葵不怎么熟悉,也就是说,他们在后来可能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果然,他们在阐述完自己的作品后,还说起了最近在在港城的图书出版行业,以后是往这个方向去了。 港城的几位作家就是以连怀国和谢剑侠最出名,他们两人谈到了目前在港城的通俗文学创作,那里华人众多,背景特殊,具备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 他们的作品植根于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唤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港城的作家不止他们两人,由于其多方交汇的文化背景,众多文学方式在这里都拥有生存的土壤,他们一一上台作报告。 苏葵在下面听得认真,甚至拿着笔在记录,能听到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亲自作文学报告,对她来说也是获益匪浅。 最后一位上台作报告的港城作家就是张瑞山。 见苏葵不解,徐奚年向她解释,上台作报告的人选那边也是讨论决定的,并且在港城时就已经确定了。 港城基金会势大,旗下资助扶持了无数出版社,整个港城文坛已经几乎都被他们覆盖。张瑞山虽然和他们拥有相反的观点,但支持者甚众。 “恐怕他不会说什么好话……” 苏葵心里有着敏锐的预感,果然,张瑞山一上台,说起了他创作的小说题材——难民小说。 四五十年代有很多人从大陆来到港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和谭家一样生活得很好,有些能借助头脑和人脉重新发展,有些却耗光了钱财后穷困潦倒。 张瑞山的小说就是以这一群“难民”为题材,描绘了他们在港城是如何变得穷困潦倒。并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小说里将这些人的苦难全部归结于大陆,引起他们对大陆的不满,并借此宣传民主自由的信念。 意图昭然若揭。 小说里的描写并不会这么直白,但就是要要潜移默化中植入这种思想。 创作这种小说的还不止他一个,不过他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 “……从中揭示了他们的苦难,然而他们在苦难中追求自由,坚持信念,克服堕落的生活,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下面不少人听得皱眉,只是作报告的时候不打断别人是基本礼节,等报告结束,这个问题他们还要讨论。 接下来就是华国作协的几位老师,正如陆子光所说,作协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 即便是都有资格上台,但有些作家认为自己目前并没有值得分享的新成果,因此不会参加,反而愿意旁听,希望能从不同的作家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陆子光就没有上台,反而是王国梁上台作报告,谈到了他目前创作的新诗歌。从苏葵那里他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他谈到了这种诗歌的创作手法,发展空间,当然也没有忘记提到他的灵感源泉,是来自于一位叫苏葵的同志给他的点拨。 几位认识苏葵的老师都会心一笑,刚刚认识苏葵的谭惟伦更是把目光放在她身上,刚听说但不认识苏葵的比如张瑞山就只是冷嗤了一声。 上台作报告,那就该全部是自己的东西,灵感源泉是别人? 苏葵同样听得认真,自己说的和别人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几场报告,她的笔就没有停下来过。 不知道是因为她年纪小还是别的原因,苏葵被安排在最后一个上台。 在作协的最后一位老师作完报告后,苏葵就起身,往上面走去。 会场里不认识她的人也很多,纷纷惊讶地看着她。 本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