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重回1992年 第12节 (第1/3页)
不过日后的女强人,如今也只是个家境窘迫的学生,刘芳赊了她一批货,叹道:“也不知她家里是怎么回事,竟让个学生为学费发愁。” 刘芳与周来贵都特别重视教育,若不然,当年也不会为了周宝珠的高考,连挣钱拉货的大卡车都卖了,转而回到小县城发展。 感慨过后,刘芳又开始忙碌起来。至于周宝珠,她则在一边的小桌子上练字,自从她表现了几分聪慧以后,刘芳就再也不让她干家务活了。 上辈子,周宝珠的字就普普通通,能夸的就是横平竖直,写的四方端正,但绝对说不上好看。这辈子重来一回,她就想打个好基础。 只要跟学习有关,刘芳跟周宝珠花再多的钱也舍得,听女儿说要练字,就刻意跑到新华书店买了字帖,以及田字本跟铅笔。 因着要打基础,周宝珠最近练习的都是笔画,一页一页的写横写竖,就这,周老二见了也开心的不得了,悄悄的对着刘芳道,“咱闺女可真了不得,一看就是读书的好胚子。” 刘芳也欢喜,不过她想的还要多点,见女儿练字认真,害怕打扰到她,就扯着周老二的胳膊去了门外,轻声道:“老二,我想留在省城,不想回村里种田了。” 关于这个决定,刘芳也想了很久。虽说离了田地,她心里也有些不安,可更多的则是不服输,她就不信了,她与来贵两个打拼,还养不好闺女。 周来贵沉默了会儿问道,“那地怎么办?就算荒着,也要交农业税的。” “你还烦这个?咱们要是不种,村里不晓得多少人想要接手的。到时候,哪个种,就哪个交农业税,另外再给咱们四五百斤粮食就行了。来贵,家里的事情都好说,反倒是城里的日子不简单,花费多暂且不说,主要还是闺女读书的问题。”这也是刘芳最犯愁的事情,吃住都无所谓,可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然而目前的政策,所有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都只招收本地人。她还听人说了,如果不是本地户口,就算能读书,可高考还是得回原籍考。 所以,读书是个难题,而她想留在省城,正是看中了这边的教育。 周来贵真没刘芳想的多,此时听了她的话,就有些发急道,“不行,闺女读书是个大问题,钱什么时候都能挣,但上学耽误不得。” 刘芳听了一耳朵的废话,没好气道:“这我能不知道?我的意思是,咱们先在省城干个两年,多攒点钱。要是等闺女上幼儿园了,政策还没变,那个时候咱们再回去。” “总归这两年我不打算回去了。”种地又累又苦,一年到头攒下来的钱还没在省城一个月赚的多,回去干啥,不回去。 “芳,我又不是不同意,不回就不回,我看城里就挺好。”周来贵想了想,不回去也没啥。城里呆的自在舒服,他私心里也不大想回去。 夫妻二人又商量了会儿,最后决定先努力挣钱,至于以后得事情,先看看政策会不会有变动,总归凡事都要先紧着闺女的。 说完这些,周来贵又将今日去车站的事情告知了刘芳,说他刻意寻了车站里的工作人员,没有查到刘翔的乘车记录,估摸着没来省城。当然了,周来贵也表示会再跑几趟火车站,毕竟没有乘车记录,这,这不还是有可能逃票嘛。 “八成是逃票了,听我妈讲,他走的时候一分钱都没带。这孩子真是死倔,我倒要看看他在哪里捡破烂过活。”刘芳不由气道。 周来贵见刘芳生气,哄了她好一会儿。 次日,周来贵没去工作,而是随着刘芳一道去进了一批材料,吃了中饭,他又去结清了装修款,拿了钱也没瞎跑,听了刘芳的话,当天就存了起来。 只是接下家他没了固定工作,心里终究有些没底。还是刘芳烦他,晓得他有个菜摊子没租出去,就让他去批发市场进点鸡蛋来卖。 今年年中,省城开了一家大型的批发农贸市场,位置有些远,得倒四趟公交车,这个时候,周来贵真想有辆车子可以开,可惜的是,他连驾照都没有。 故而这些日子,周来贵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如此这般累了七八天,后来他跟其他菜贩子组了个团,拼了辆车,一周去批发市场进一次货,七七八八算下来,比坐公交车贵很多,但进的货多,一算,入账也变多了。 等到了元旦,菜市场的生意突然变好,尤其是周来贵的鸡蛋摊子,一日就把三日的货给卖完了,为此,他不得不又进了两批货。 跟周来贵相比,刘芳的生意要轻松一点,但赚的钱并不比他少。说实在话,刘芳也没想到一个大学生竟然这般能耐。 这日,张倩又来进货了,而且比上次进货量多了一倍。 这么一来,刘芳自己卖货的时间大大减少,她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踩缝纫机上面。 只是时间久了,刘芳就觉得有些吃力,尤其是颈椎跟腰这块儿,疼的紧。 周宝珠见了,不免心疼的给她揉了揉,又劝她道,“妈,要不你找人一块儿做吧,自己一个人太累了。” 女儿会心疼人,刘芳觉得就是累死了也值得,就笑道:“一时半会儿也不晓得找谁。珠珠别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