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承平年少 第65节 (第1/3页)
有了年纪的人不敢过分用冰取凉,不过循着风向开了几扇窗,有个清凉意思罢了。 宫人捧了一碗温温的绿豆百合汤来,皇帝接过手,走到太后跟前,唤了声“母后”。 太后睁开眼,一旁立着的柳叶儿便把给她擦汗的冷手巾取下来,交给小宫人拿出去,自己另展开一张月白素罗帕,掖在太后的襟前。 太后便笑道:“我不过在那鱼缸前看睡莲,起得猛了有些眩晕,她们这样小题大做,非惊动你做什么?” 皇帝用瓷匙舀了汤,慢慢喂太后饮了半碗,一面说:“还记得母后从前苦夏,一进伏日连饭都吃不下,如今倒好了。” 彼时皇帝尚未登基,太后与先帝不睦,母子俩难得相见,许多殷殷关切之语,常由宝珠代传。 如今彼此疏远、彼此猜忌,反倒不如当日了。 皇帝将碗搁回托盘里,起身一揖道:“母后好生休息,朕就不多扰了。” 太后苦笑着问:“皇帝又要出宫吗?” “是。”皇帝也无意隐瞒:“母后,朕要接宝珠回来。” 他心里忍着一口气——报信儿的人才进宣政殿,天和宫便知道了,谁在里头传递消息? 太后听他语意决绝,亦觉得不忿:“回来?她是嫁出宫的人,凭什么回来?” 皇帝没有再答,毅然出了天和宫。 从宫城到北郊,脚程慢的话可以走上一日有余,皇帝没耐心在那货郎身上浪费工夫,自骑了快马,便往城外赶去。 越往北树木越稀,青黄交错的崎岖山路,马蹄一掠过便是播土扬尘。毒日头高高挂着,不常出远门的人经不得这么烤,保准要分不清东南西北。 皇帝紧握着缰绳,两条腿不时地一夹马肚:马是通晓人性的良马,已经在殚精竭虑地驮着它的主人前行了,不能再用鞭子逼迫它。 他不禁想:宝珠是如何赶到那样的地方去的?随即意识到,是他在她月份尚浅时丢下她,让她独自坐船回京来。 那个孩子,眼下还在吗? 她又要吃多大的苦呢? 沉默的一路疾驰,趟过蜿蜒曲折的小河,前方的地势变得平坦起来,陵区到了。 皇帝一扬手,止住了随行的羽卫精锐,翻身下马来,仿佛怕惊扰了什么,放缓了步履,默然无声地前行着。 单檐歇山顶的大红陵门外,是歪斜朽陋的三五农舍,这便是守陵人家的栖身之地。 足下羊肠小径仅容一人落脚,两边贫瘠的黄土地全都见缝插针地种着菜蔬、牵着瓜蔓,饶是如此,庄稼的长势也并不可喜。 皇帝不再让人跟着,自己踩上小道,迈向唯一由砖瓦砌成的那户人家。 这是目之所及处最好的房舍了,坐北朝南,镂空的窗格上糊着挺括的白纸,正向外撑开来,可以想见屋中的开阔明朗。 临窗一张宽大的木桌上搁着绣箩,只有半方的大红毡上插满了长长短短的银针,泛着耀目的光,是整个天地间最坦然的愉悦。 一个女子正摆弄着这些针,将它们穿上五颜六色的丝线,指尖飞舞着,在不足巴掌大的鞋儿上,绣出一只只蝴蝶。 她低着头,时有时无地哼着一支无人听过的小调。 有意模仿的吴侬软语含糊而慵懒,像沉醉后的一场好眠,却忽地察觉到什么,戛然而止。 她抬起头,望见门前不知何时出现的人,而后下意识地,将手中的针线放回绣箩里。 几乎前所未有的,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怯怯。在皇帝的记忆里,她从未惧怕过他。 但他不知道,她亦有许多怕他的时候。这种怕,源于“非我所有”。 可能成为伤害的银针被妥善收起了来,皇帝不再给她犹豫的机会,旋即来到她面前,不由分说地将她紧紧拥住。 却是谁都不敢开口,不知该如何挽回对方。 良久,宝珠不得不推开他,侧身拿手帕掩住口鼻,强压下作呕的冲动。 然而到底勉强不了。她瞥了皇帝一眼,准备夺门而出,皇帝亦反应过来,慌忙找来一只唾盂:“别乱跑,我捧着呢,你吐就是。” 真端到跟前来,她又吐不出什么,不过白难受一阵,渐渐也就缓过来了。 其实他不在时,自己并不这般。不过晨起时干呕一会便好了,歇一歇,漱漱口,仍和以前没有两样。他一来,怎么就娇气起来了?不知情的人看着,还当她乔张做致呢! 宝珠坐在椅子上不说话,皇帝放下了唾盂,又急着洗了手,好倒水给她润润喉咙。这地方不比在宫里,一应东西都有伺候的人想着,用时便递到手边来了,他颇觉手忙脚乱一回,才找着了宝珠用的杯子、倒了可以入口的水。 宝珠接了,道一声“多谢”,再度无话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