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全家穿越到古代(种田) 第35节 (第1/4页)
这些年刘氏一直很珍惜这件纱衣,每年也只会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把衣服拿出来穿几次,如今都穿了好些年了,看着还有七八分新。 陈曼想买纱衣做衣服穿的时候,刘氏也没多说,只说了这轻纱极其难得,有钱也难买到。 刘氏知道辛家人有钱,几百上千两一匹的轻纱他们确实买得起,不过辛家人都是没什么背景的平民百姓,如今世家贵族们平常穿用的很多物品,都是稀少到只够供给给他们使用的,轻纱就是其中一样。 并不是陈曼拿着银子去买就能买到的。 最后刘氏推荐陈曼去布庄买其他的纱衣,布庄也有普通的纱衣买,大多也是蚕丝制成的,虽然比不上轻纱轻薄,但也比棉衣要凉快一些,价格也比细棉布贵,刘氏和一些富商家的小姐,平常穿得最多的就是这种纱衣。 因为刘氏的话,第二天回去的时候陈曼还特意去布庄看了,布庄里卖得纱衣和刘氏身上穿的确实没法比,说是纱衣,和现代以前的那种土黄色的蚊帐差不多,一点都不轻薄。 最后陈曼也没买这种纱布,而是一口气买了十几匹各种花色的棉布和绸缎。 洪灾过后,布庄的生意也十分的惨淡,如今常县大部分的普通人,每天最烦愁的就是如何填饱肚子了,几乎没有人会来布庄买布。 之前陈曼就在这家布庄买过布,掌柜的对她有印象,这次她一口气又买了这么多布,那掌柜的乐得连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最后结账的时候,十分大方的送了她两个荷包。 两个荷包都是绸布做的,一个粉色,一个玉色,粉色的荷包上面绣的是翠兰,玉色的荷包上绣的的祥云纹,两个荷包上还系着同色的络子,光是从外表上,就和布庄里那些十几文一个的荷包不一样了。 掌柜的给了东西,也想让陈曼记得自己的好,把荷包递给她的时候还不着痕迹的说道:“这荷包是我们绣庄里手艺最好的绣娘绣的,这可是双面绣,平常这么一个荷包,少说也要卖个半两银子的。” 不管怎么说,老板自己主动送赠品,总比陈曼她自己开口要赠品强。 而且辛家人也确实需要荷包,以前大家出门把手机揣上就行了,现在就不行了,那铜板和银子还挺重的,放在衣服的暗兜里还总会掉,用荷包装着既好看又保险。 最后陈曼从布庄出来的时候,不但买了十几匹布,还零零散散的买了好些个荷包和肚兜、贴身穿的中衣,鞋袜什么的。 那些布陈曼也没带回去,而是又出了一笔钱,让布庄的绣娘按照辛家几个人的身形裁制衣服。 田冬秀和郑清芬都没在,所以陈曼、辛芷和辛勇先量了身形,又各自选了几个衣裳的样式和绣花图样后,让绣娘先替他们把衣服做着,田冬秀她们的衣服就等下次量了身后再慢慢做。 夏天的成衣辛家人都有了,所以这次他们买的是秋天的单衣和冬天的棉衣,辛家五个人,秋天的单衣一人两套,冬天的衣服则是四套,三十套衣服,光绣娘的工费,就又是大几十两银子。 当然了,这是因为布庄的绣娘收费本来就贵的原因,按照田氏所说,其实县里有不少帮人做衣服的妇人,她们收费十分的低廉,简单一点的样子,她们帮着做一身衣服只收几十文钱,当然了,那样的衣服是没有什么新奇样式的,都是她们平常做习惯了的寻常样式。 陈曼也是考虑到现在家里不缺银子,没必要在这个上面省钱,尤其是辛芷,好不容易变成了十几岁的样子,真是该好好打扮的时候,她可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穿那些连腰线都没收,穿着就臃肿的衣裳。 时隔十几年,陈曼总算是又找回了打扮闺女的乐趣,定好衣裳后,她还又拉着辛芷去了首饰铺子。 和刘氏田氏聊得多了,陈曼对县里的情况已经有些了解了,比如县里的这家名叫水月楼的首饰铺子,就是一家传了好几辈的老银楼,老板一家都是银匠,店里的首饰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制作的,一直很受欢迎。 辛家女人多,首饰也多,不过辛芷早就说了,陈曼在现代买的那些金首饰能不拿出来就不拿出来,而刘氏送的那两支步摇,也因为太过华丽而不适合平常佩戴,所以现在辛家的几个女人下山的时候都是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