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3页 (第2/2页)
自与西域通商开始, 便源源不断有新的作物从别处传到中原来。 顾兰之从前在庙里时候就经常看到僧人们种植一些从别处传来的作物,僧人们除去念经的时候,便也是要耕种的, 他们也常常大胆尝试这些从外地传来的种子。 有一些作物是特别合适种植, 有一些则需要精心伺候, 僧人们常常会把那些适合种植的留下来。 当初他还在庙里面的时候便常常去替妙语和尚记录这些东西,尽管已经过去了许久,但他还能轻易地把那些都想起来。 北方干旱时候多, 雨水也少,通常是耕种粟麦居多,但近些年来北方的气候也渐渐变得温暖起来,所以如沧地之类地方也开始有稻子种植。但与南方气候相比, 北方种植水稻天然地存在一些困难,在选种与育种的时候便需要更精心一些,否则便会存在让百姓辛苦耕种了却难以获得与之辛苦相对应的收获的情形。 事实上由于之前北方战乱, 又有突厥之类常常南下侵犯,从魏朝时候开始,农事这一项,便已经有了人和物都往南移的趋势。原因倒是很简单, 与北方相比, 南方显然更适宜水稻的生长,雨水丰沛,产量高,一年还能多次成熟,再加上有大江大河的阻拦,也不用担心有突厥人会南下。有这样天然的优势,又可以省掉了育种选种这样的麻烦, 又是太平年间,自然而然会有这样的选择。在运河通畅的时候,通过船只漕运就可以把南边生产的粮食往北边运送,于是就可以不用计较南北。 但魏朝末年的战乱却已经说明了这样方式在特殊情况下是有多么不稳定,魏朝当年的放任已经说明了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故而代朝初立,最先开始恢复农耕的便是北边,最开始种的当然也是粟麦之类尤其适合北方耕种的作物。 适合并不代表着只能种这些,北边地势平坦,有开垦起来更方便,这相对南方来说便是优势,或者应当在精心的选择和培育下,找出更多适合在广大的北方土地上种植的作物。 这是之前他和妙语和尚闲聊时候说过许多次的事情。 他还能想起来那次是因为他吃到了寺里新种出来的莴苣。 寺庙里面有办法来选种育种,其他地方自然也是可以,现在缺的不过就是一个引导和归纳总结,只需要朝廷出面让人去做这些,很快便能把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经验归纳起来并实施,或者很快就可以和赵如卿想要推行的新农具一样,在北边毫无障碍地推行下去。 洋洋洒洒写了大半,放下笔,他看了一眼外面的月亮,可这会儿他精神还好得很,应当是白天睡了太多的缘故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