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九零胡同养娃记 第38节 (第1/3页)
买种子,买化肥,交完农业税,再剩下的就只剩下糊口的了。 再多的钱,就要靠着去外头打零工来挣,但是这钱基本上只够日常开销,哪有钱存的下来。 彭彩兰一咬牙:“要不,让你爹找你哥要,这事儿你爹娘肯定也知道了。” 华英当时为了处理掉这一批库存品,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了,挂出来的奖励通知人人都能看得到,厂里人都说她至少能拿一万。 酸溜溜的人也不少,但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听说了裁员的传言。 这还不说,摆在面前的事实就是半年了,单位一直只发点基本工资,本来所有人都不报指望了,谁能指望到年底还有一波,工资都补齐了不说,还发了奖金。 往年过年最多发油发米! 又沉看着份量又大,抱着回去累死了,还要被人羡慕你厂子里头福利真好,简直是吐血。 今年不一样,轻飘飘的几张票子,少说也能买二百多斤大米。 所以哪怕是有人说了酸话,也很快被大部分正能量的发言给盖过去。 很快,连《新京日报》都报道了这次华英服装厂自救的这次促销活动,里面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国企职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解决厂里燃眉之急的故事。 这事儿自然没瞒得过老家的韩老头。 各种传言传到了韩家沟,还有人说范晓娟当了大领导的,工资肯定很高,韩老头两口子应该没少占便宜。 韩家能在八十年代盖起两层楼,就是享福了的铁证。 可韩老头话里话外,那都是老二孝敬的。 但这事儿谁不知道,老大出去早,老二到了二十岁还在学开车,韩家盖楼的时候,老二都还没参加工作呢,说是老二挣得,谁都不信。 老头也知道老大媳妇赚到钱这事儿了,电话直接打到韩江单位:“老大啊,今年过年不回?” 九十年代,长途车票都能顶一个月工资,韩江回不起,几年才跑那么一趟。 “今年不回。” “那,有件事情要跟你说一下。” “过年的钱我汇过去给您。” “哦,今年家里要打院墙,你打个万吧块钱回来吧。”韩老头在电话那头想了想,可能觉得一万有点少,又加了一句:“一万不知道够不够。” “一万?”那是一个双职工家庭两年的工资了。 能在乡下盖两层楼。 可能韩老头觉得韩江不谙世事,不食人间烟火,竟然连一万块能干啥都不清楚。 那头的韩老头也没觉得自己要的有多,很笃定的说:“不行你汇一万五过来,家里要是没花完,再给你汇回去。” 哟呵,一万五,这是以为钱长了腿往家里跑吗? 当干部的家庭,一年也没有一万五的收入,韩老头这是哪里来的自信心,觉得儿子有一万五可以掏给他。 “打院墙要一万五?”要是以前韩江也不会琢磨这事儿,可家里头装修过一回,多多少少他都有些了解了,就两间房子,彻底的改头换面,也就花了五千来块钱吧,而且打了全套的家具,以后也能用的。 老家的工钱比不上京市,就算全请人干,最多也就十个工,一个工算十块钱,不过也就是一百来块钱的工钱,再加上火砖的成本,撑死了就几百块钱。 韩老头这是变着法子问他要钱呢! “家里今年没钱,我们刚刚搞完装修,还准备买房子呢。” “还买房子,你们不是有两间房嘛,我还没说你呐,你那个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