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彼岸_第26章 似曾相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章 似曾相识 (第1/2页)

    我就是那文诗。夏天到了,暑期也来了。我学的中文系汉文专业,对古代的诗词更是痴迷。特别喜爱晚清词人纳兰容若的那一首《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说起来,我们那家与纳兰家也有很深的渊源。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曾祖父金台吉是我们叶赫部的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的生母。

    我时常觉得自己冥冥之中与他们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曹雪芹著的《红楼梦》,学着故事里的jiejie们将书卷成圆筒状,反剪双臂于后,摇头晃脑,有模有样的读书,念诗。父母见我如此喜爱诗词,遂找来一些老先生教我。我个人比较喜欢信手拈来的意境,时不时的写一些清新温婉的小诗,在家人面前朗诵。哥哥们嘈笑我无病呻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有不喜欢不按常规的叛逆。因为唐诗宋词的格律要求严格,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更是让我产生了逆反。念中学那几年,更是见着诗词就头疼,哥哥们指着我笑是伤仲永,于是越发的不愿去触碰诗词。父母以为我就已经放弃,也就不再逼我吟诗作对。哥哥出国后这件事就成了家里不可提及的禁制。

    高中二年级的某一天,在家翻书时无意翻到儿时的诗稿。

    少儿不知愁,

    只因爱书楼。

    墨香诗词艳,

    醉在字里头。

    如痴梯上立,

    不肯返层楼。

    我想了想,大约是小学三年级写的这首《爱书楼》。何时将它夹在书里的我已记不得,只知道读完后那蛰伏的灵感再度引爆,深悔自己怎么就轻易的丢下它。爸爸回来,我让他陪着我找以前读过的诗书和记过的笔记。他担心我的头疼又犯,又反复确认了好几遍,我点头确定自己愿意打开这尘封的记忆。我知道青春叛逆期这几年,各种作给父母添了不少愁绪,他们担心我哪里又出来状况。当我将那首夹在书里写在白纸上的《爱书楼》递给他,他才明白那时的我又回来了。顾不上疲惫,拉着我去了储物间,他说他将我儿时的诗词精心收藏,相信总有我会再回到这里,拾起这份美好。

    我不知道父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曾埋怨他们逼迫我做不愿意的事。眼前的书稿,还有生气撕毁的书,父母亲也一一将它们修补好。

    “对不起爸爸,是诗诗太任性,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谢谢您还给我留着,我以为它们已经不在了。”眼里全是泪水,幼年时一点一滴的成长就是父母的全部骄傲。我的任性让父母,亲人为此付出太多,我错了,错得离谱。

    “怎么舍得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和mama知道咱们的诗诗一定会再次爱上诗词,你要成为一代大诗人才是头等。呵呵!”

    剩下一年的时间,别的同学都在努力备战高考,我却如痴如醉的爱上诗词。在校刊上发表过十几篇散文诗歌,甚至被学校推荐到市里的《萌芽文学》上,一时间控制不了翻滚的灵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填的清华大学中文系。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父母偷偷召回哥哥准备给我惊喜。我一点不觉得意外,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镇静得让他们吃惊。

    大三了,家在上海的罗婷婷约我同她返家,据说她家离徐志摩故居很近,我瞒着父母与她去了上海。

    徐志摩故居是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短暂居住地,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主楼底层两侧有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学活动陈列,以展示诗人短暂而绚丽多彩的一生。故居建筑面积不大,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亦三间,屋顶有露台,可以上去。有武侠教父金庸的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我对婷婷提到,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弟,婷婷瘪瘪嘴,说她又不是白痴。好吧,不和她拌嘴,我看我的。另一边墙上有臧克家题写“志摩故居”。也有鲍贤伦写的五言对联:“烟光随地尽,水色到天无。”正厅东厢房西墙上悬挂一幅徐志摩与印度诗人泰戈尔两人在倾心交谈的油画作品,和一些徐志摩的黑白照片。半天时间不到已经没有可看的地方,婷婷悄悄告诉我带我去吃同济大学附近吃上海的小吃。这个我举双手同意,也是我最期盼的。家里除了阿姨精心烹制的美食,父母都不让我吃零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