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集 (第4/4页)
抃说:“周通判提出在虔州城内建造两条排水沟的方案,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抃话音刚落,官员们纷纷议论开来…… (旁白):“赵抃听了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周敦颐的方案。” 赵抃最后说:“今天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州府将完善周通判的治水方案,形成报告禀报皇上定夺。” 15、赵府 夜 月光下,赵抃与周敦颐坐在石圆桌前品茶赏月。 周敦颐:“赵大人,下官已想多年……” 赵抃忙说:“哎!衙门外,你我就不必多礼了,你我可算不打不相识啊!” 周敦颐无奈摇摇头,称赞道:“赵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清誉早已如雷贯耳,为官持率,令小弟五体投地,永生难忘啊!” 赵抃道:“当年合州之事,偏听之言,你处之泰然,并不申辩,心中至今有愧。老弟也是个博学力行,著述颇丰,为官清正,疾恶如仇,担任合州判官时,威望很高啊!” 说到这里,周敦颐想起一事便说:“赵兄,本人心中一直有一个心愿,但是……” 赵抃:“老弟请说。” 周敦颐:“我一直想在清虚观创办濂溪书院……” 赵抃未等周敦颐说下去,忙说道:“这是一件好事啊,在清虚观创办濂溪书院,这是为虔州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可以广招学子。” 周敦颐兴奋地:“这么说你同意了?” “那还用说,双手赞成!”赵抃道。 (旁白):“赵抃与通判周敦颐,两人同在虔州为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抃支持周敦颐在虔州创办了该地区历史上第一所书院——濂溪书院,使得周敦颐所创理学的发祥地。” 16、濂溪书院 日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赵抃为学生们授课。 周敦颐也为学生们讲课…… (旁白):“濂溪书院开学了,赵抃和周敦颐经常一起去书院讲学,成为周敦颐所创理学得到了发祥。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著名的程朱理学,就是当年曾在虔州濂溪书院师从周敦颐的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之后都成了著名的理学家。” 17、濂泉风景区 日 天空晴朗,赵抃与周敦颐携带毛彦志闲暇时日游历赣南的大好河山…… 赵抃与周敦颐携带毛彦志来到濂泉,凝望濂泉景色无不感慨道:“虔州的风光令人心醉!” 周敦颐道:“虔州所属十县山水奇妙,古迹宛在,令人赞叹!” 赵抃道:“周茂叔胸怀洒落,如光风霁自之风范,令人敬佩!” 周敦颐敬重道:“赵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真是名流千古的‘铁面御史’!” 毛彦志见两位大人如此深交,十分高兴:“大人,我们以游过马视岩、濂泉、通天岩、章贡岩……明日乘船游游赣江去如何?” 赵抃、周敦颐异口同声道:“好,好!” 18、赣江 日 风和日丽,阳光普照。 赣江,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大江茫茫去不还,奔流到海不复回。 赵抃和周敦颐两人伫立船头,乘船沿赣江溯流而上。两人任江风拂起衣袂,任激起水花沾湿布履。此时,赵抃心情激荡,胸臆奔腾,不禁诗兴大发,吟咏道: 章贡东西派,并流作赣川。奔湍出城曲,离合向台前。 把酒来凭槛,鸣鼓见放舡。滔滔归底处,沧海路三千。 “赵大人,好诗啊!好诗啊!”周敦颐听毕击掌叫好。 赵抃突发奇想:“周大人,这奔腾的赣江之上,该有舟船竞发的场面啊。且虔州是两广要道,出行之人常从虔州改乘船向北,应多多造船,以备不时之需。” 周敦颐连连称:“是啊,是啊,” 赵抃道:“回州府后,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收取民间多余木头,招四方工匠,打造船只。” “好!”周敦颐点头道。 此时,赵抃两眼渐渐模糊起来了,只见赣江之上舟船竞发,蔚为壮观。赣江成了长江下游与两广的交通纽带。 (旁白):“州府告示一出,不出几日,收到许多木头,许多工匠也招来造船。不久,虔州就造出了上百艘船。百姓深得其利,赵抃也受四方百姓拥戴。嘉祐七年(1062)六月,因赵抃在虔州政绩卓著,百姓拥戴。朝廷召其回京……” (第二十集 剧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