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流量的导演之路_第34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页 (第1/2页)

    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趁着第二天给大家自由准备的时间里做的。

    第三天正式开始拍摄,这是陆鸣第一次尝试自导自演。他制作过动画短片,所以他知道要如何剪辑,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穿插镜头、安排背景音乐。虽然他失去了三年记忆,但在那以前,他也参与过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他知道在片场导演大致是怎么工作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他对导演工作的全部理解了。

    但他站在片场,第一次对于诗文说a的时候,他对这部短片最终效果如何并无把握,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与电影的全新篇章从此揭开。

    对最终的影片效果,陆鸣做了一些妥协,他为了避免让电影看上去太晦涩,放弃了一些他原本的构思。

    但他还是保留了许多极具个人色彩的镜头和叙事方式。

    陆鸣找了个童星来演童年胡杨杨,第一个镜头是从东方明珠顶楼俯瞰上海的景象,第二个镜头陆鸣给到了早上五点天刚蒙蒙亮的上海弄堂口,然后才是一个年轻女人拉扯着一个还没睡醒的小孩的画面,那是胡杨杨的mama第一次带他去面试一家淘宝店冬季上新宣传图拍摄。

    前两个镜头是陆鸣自己在集中拍摄结束后去现场取景拍摄的。他还用无人机拍了社区上空的景象,现在还很少有导演在电影里放无人机拍摄的镜头,尤其是有追求的文艺片导演,可能他们觉得无人机拍出来的画面质感不够,或者觉得这是技术入侵电影,总之他们排斥无人机摄影就像排斥flix上的网络电影一样,他们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如果电影不能进入院线,不在大荧幕上公映,那和网络大电影又有什么区别?

    也许是没什么区别,可陆鸣并不觉得一定得有什么区别,他还没有接受过导演的专业训练,画面安排全凭直觉。

    很多年以后,在陆鸣沉寂一段时间后又作为新锐导演回到国内观众视野时,有人挖出了陆鸣的这部微电影,来看一下他还没有接受系统学习时的短片作品。

    陆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诗人式的导演。

    他总是喜欢在电影里添加一些看似无关联的镜头,有意识地弱化电影里时间线和空间转变的概念,而是以故事逻辑来展开。陆鸣并不是一个反叙事爱好者,他还是喜欢讲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他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不会让人在看完电影以后摸不着头脑,全然不知这究竟是讲了个什么故事。

    他只是会设计一些非现实的镜头,穿插一些无意义的画面,暗示一种情绪和氛围,帮助他讲好一个故事。

    在《好长的冬天》这部短片里,胡杨杨刚转学进学校的时候,陆鸣先给了胡杨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