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节 (第3/5页)
瞧一瞧这屋内的情况吧,这革命方才成功了第一步,顿时某些人的心思也跟着变了味了。 嘴角冷笑更浓,这屋内若他没有看错,不到三十人却隐隐分成了五个阵营。第一个阵营便是那人数最多也是最年轻的一帮起义军官,他们大多来自共进会,少数出自文学社,别看此时是服从了吴兆麟的指挥,不过估计真正能够指挥动他们的可能就只有那位曾经被传为‘孙先生’本家子弟的湖北三武之一的孙武了。不过令他惊讶的是那领首的居然不是那已经晋升第五标标统的熊秉坤,而是三个他并不相熟的年轻军官,感受到来自那个方向的一道敌视的目光之后,李汉抬起头顿时眼角一跳,只见那个之前想在一营内闹事,结果反而被他收拾了一番扭送到吴兆麟处的王文仁,没想到共进会对革命军的影响如此之大,之前他给贴上的罪名哪一条可都够关他一年半载甚至直接驱逐出革命军的,现如今人家反而混出了一番模样出现在了他面前。 瞧见李汉冲他那个方向看了过去,更令他恼火的是,那厮好像忘了之前那般一样,居然微笑冲他点了点头,这般作为看在那年轻气盛,又感觉之前好似受了凌辱一般的王文仁眼中几乎与那挑衅无异,顿时就要怒起。 不过还是他旁边的一个右臂负了伤的白净脸一把拽住,冲他摇了摇头,方才止住了他生事,末了他还歉意的看了李汉一眼侧过脸去似乎在劝解那王文仁一般。 见到那白净脸如此作为,李汉也是一愣,不过也没深究眼神就投向了其他地方了。 那第二阵营便是几个江湖气息十足的中年男,为首的是个看上去书生气息十足的先生,像私塾的先生多过江湖大佬,不过能够进来这里,与手上掌握数百上千新军的起义军同席而坐的必不是一般人物,想来不是红帮大佬,便是洪门、三合会等之流的头龙、魁首。其中位列在那为首大佬左手侧的一个刀疤脸不时将那阴沉的带着杀意目光落在他的身上。 “哼……” 瞧见李汉注意到了他那个方向之后,那刀疤脸闷哼一声,却也扭过头去,不再看他。 “李兄要小心了,此人名叫杜芳兰,江湖人称杜老虎。乃是咱们武昌地界上比较有名的洪门大佬,据说他跟那国外华侨圈内颇有功望的致公堂大龙头有些关系,寻常便是共进会也要给他几分面子,因此……此人虽说对我革命颇有些照顾,不过性格难免有些骄横,李兄最好小心一些,之前南城银楼的那帮生事者十之八九应该是他手下的弟兄……” 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之前同他有些交际的吴醒汉来到了他的身旁,微笑着提醒了一句。他虽然跟共进会中的某些人有些交际,不过却并不与他们走在一起,反而与那之前跟李汉打过交道的英气军官——蔡济民十分走近,身边也聚拢了三五人,自成一派。 李汉点了点头,“厚斋兄可知那书生气十足的中年文人是谁,我见他似乎颇有江湖地位,想来必不是一般人物吧?” 对于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江湖人物,除非是未来的上海滩大佬的那般人物,否则这杜芳兰仅仅只能让他记下名字而已,还是因为那位致公堂的司徒老先生的关系。因此相比那杜芳兰,他反而对那看上去书生气质十足的中年江湖大佬颇有兴趣。 “这个……” 这一会那吴醒汉倒是犹豫了一下,显然心中有些顾忌,“此人名曰‘黄明堂’,身份倒是不凡,不过他会出现于我武昌也是意外,他与孙总理、黄先生都有着很深的交情,所以李兄最好还是莫要得罪他为好……” 第一卷 燃自武昌的革命之火 第六十六章 争端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全国各地反抗斗争风起云涌。钦州是“会党”斗争活动最激烈的地区之一。1900年明堂加入当地的农民革命组织洪门三合会(三点会),入会者达3500多人,因为早年上过私塾因此做了掌管文牍的先生。后来,他以镇南关那棋村为基地,组织反清抗法武装从事反清斗争。后接受孙中山领导,成为革命军重要将领,1907年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孙中山委派,在越南太原府左州设立革命机关,联络革命志士,准备回国发动武装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9月,指挥镇南关起义。因后援不济失败,退入越南。光绪三十四年(1908),受任为革命军指挥,参与发动云南南开起义和河口起义。因寡不敌众,退入越南。后去香港同盟会支部工作,到粤桂边境组织武装。 听他一提起这黄明堂,李汉脑海中顿时有了些模糊的印象了,隐约记得清末两广那边的起义基本上都有他的参与,并且都是给黄兴打下手的,只是,他怎么会到这武昌来呢,还赶了个这么准的时间。 瞧见他脸上的疑惑,那原本要离开的吴醒汉只好停了下来又跟他解释了一下,“说来也是巧合,前几日为配合共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