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蒙古第二次西征有感_第15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章 (第3/4页)

    李彬提起笔,将红布卸下,把上面原本写的东西用墨汁涂得干干净净,又翻了个面,刷刷点点重新写了愿望再次挂到树上去。

    “你许完愿了?”

    “嗯。”李彬点点头,“你怎么在墙头上?”

    “看月亮啊,今日的月亮好看极了,彬哥儿也上来看看吧。”

    “好嘞!”两人小时候没少一起爬树爬房顶,翻个院墙小菜一碟。李彬虽没有元泓灵巧,但也慢腾腾爬了上去,与元泓肩并肩坐在了一起。

    半轮残月挂在夜幕,月亮大大的肚腩斜指向下。

    “你看,今日是上弦月。”

    李彬抬起头,仰望漫天的星河,夜空中道道光辉好似为牛郎织女铺成闪烁的相会之路。

    “七月初七为何不是满月呢?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就为了这一次的团圆也要送他们一轮满月才好。”

    元泓闻言却摇了摇头,“七月初七既是他们一年到头的团聚,又是残忍的分离。对于他们而言,这既是希望的一天,又是绝望的一天。”

    “哎……”李彬长叹一口气,“幸亏我们做人的不会如此辛苦……”

    元泓突然低声笑了起来,“你怎么知道世上没有人在苦苦等待呢?等着何时与你团聚的那天。”

    “不可能!”李彬矢口否认,“若是我知道谁在等我,我定然马上飞奔到他身边去,让他一辈子都不会独受痛苦!”

    元泓静静地看着他不发一言,但那双淡棕色水光潋滟的眼眸似藏了千言万语。

    李彬两手拄着墙头的红砖,两条长腿不安分地踢踢摇摇,“突然想起元先生教我背的诗,‘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几许……’”李彬酝酿了一腔离愁别绪的矫情,却因为背诗不认真,生生忘记了后头的诗句。

    元泓比他还不爱学习,只能看着李彬结结巴巴地回忆这首诗,“几许……几许什么来着?”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一男子声音突然在院中响起,李彬听完连连拍手,“对对对!就是这句!‘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可转念一想,这人是谁?为何这轻佻声音有些耳熟。李彬循声低头一看,可巧了,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前几个月芳春院前一瞥的崔彧。

    “此诗乃是香山居士的《七夕》,不过我总觉得七月初七吟诵此诗过于凄凉了些,倒不如秦少游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知你觉得如何?”

    崔彧桃花眼一眯,笑容温文尔雅,可李彬怎么看怎么觉得一身恶寒。

    “他是谁啊,你认识吗?”元泓不知怎么回事,低声问道。

    李彬可还记得清清楚楚,几月前这人语气轻佻浪荡眼神贪婪露骨地称自己“美人儿”。遂翻了个白眼道,“他就是个神经病,我们走!”

    元泓跟着李彬跳下墙头,李彬一个平衡不稳,墩得脚踝发麻。

    崔彧忍着笑,两道浓眉忍得打成了结。

    李彬气哼哼地便想骂,他想起了在西域时那个蒙古人如何取笑自己,便学着他的样子恶狠狠道,“yin词浪语!”

    崔彧不怒也不恼,“啪——”地将腰间折扇一展,动作潇洒流畅,当真是副俊美倜傥的青年模样,见李彬二人往外走,优哉游哉道,“更深露重,两位公子切莫着了凉。”

    这话一出口,便似一团火苗点燃了李彬这口油桶,他强忍脚痛跺着脚破口大骂,“天黑路滑,你最好淹死在汴河里!”说罢,猛然间想起手中还剩下一顶荷叶帽,趁着崔彧轻摇折扇看笑话时,蹦起来就将翠绿的荷叶放在了他的头顶。

    “嗯?”崔彧一愣神,一身文人雅士的装扮配上荷叶帽要多不伦不类就有多不伦不类。

    “绿毛龟!”李彬若是只兔子,一定气得尾巴都炸了毛。元泓见这阔少带了家丁护院出门,怕李彬祸从口出引火上身,连拉带拽将李彬拖出了相国寺。

    “彬哥儿消气,消消气!何苦与那等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一般见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