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节 (第3/4页)
知青们甭管是真生气还是心里不愿意,这会儿同一的下定决心要把活儿干好,让这帮泥腿子看看,他们也不是吃不得苦的! 不过话是这么说,要做好农活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些知青从最初满手是泡,累得浑身骨头都快散了,每天只算半天工分吃个半饱,到终于独挡一面,做得活儿与队里社员没什么差别,花了整整五个多月的时间! 时间一下来到1964年的三月,草长莺飞,绵绵细雨润得田野一派生机盎然。 这日,连着下了几日的绵绵细雨,天总算放晴了。雾气笼罩的山坳,隐隐有稀薄的阳光撒下片金黄,衬得错落有致的村落也蒙上了淡淡的金光。 眼瞅着大队的活计都忙的差不多了,老周头一大早就喊上一家人去打理自家的自留地。 因为政策的缘故,每家每户分到的自留地都少得可怜,就算周家人口多,那分到的地也不算多。而且七零八落的,分散在各个路边山崖,多数属于贫瘠的沙地,要种上粮食也十分难。 就拿老周家现在忙得六块地来说,全都在断崖的斜坡上,土地全是红沙石地不说,要爬上去就要从断崖旁边走,稍有不慎就有摔下山崖的威胁。 当然,他们的自留地不止这六块,村里其他稍微平坦点的地方也有。可那些自留地都东一块西一块隔的十万八千里远,不像这里连成一遍。 当初李保全分自留地的时候,也想照拂点亲家。可为了公平公正,队里所有人家的自留地分配都隔的比较远,土地质量都不好。如果土地稍微肥沃点,范围就比较小,分到手里的自留地就少了许多。反之,土地越贫瘠,分到的范围就越大。 老周头深思熟虑了一番,还是决定要这悬崖边的坡地。这地儿危险又贫瘠,队里的人都不想要,分到他的手里就变成很大一片,六块自留地加起来,足足有一亩多呢! 虽说这里的地质不好,种的庄稼又孬又小,但老周头坚信,再贫瘠的土地都能养肥,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这不,年初农闲之际,老周头就听从了周燕的意见。拿杂草牲畜粪便加常年不见阳光的竹林湿土一起沤肥,加上周燕时不时在粪坑里加些灵泉,再经过三次施肥之后,这片原本沙质干涸得土地,居然开始变得湿润起来,长了不少杂草。 喜得老周头一看春雨停了,便马不停蹄的叫上全家人松土种玉米。 其实周燕是不赞成种玉米的,这沙质土壤虽然用肥养过,还有灵泉灌溉,但毕竟是贫瘠土地,要养成肥土,没个三五年,是达不到那个效果的。 现在这片坡地最适合种的,就是比较抗干旱的高粱、辣椒、大豆之类。 不过这年头种子难买,弄来弄去就这么零星的几样,不是白菜萝卜就是土豆红薯,像高粱、大豆这种北方主产的作物种子,西南方其实很难弄到的。就算弄到了,也会因为品种不同,水土不一样,种出来差强人意。 辣椒倒是抗旱,只可惜,在土地无比金贵的年代里,让周家人种辣椒,简直痴人说梦。 不过周燕还是争取了一番,想种一些花生试试水,周老太太便不顾自家那口子的脸色,给她留了一角大概有五十米宽的地儿种。 这花生种子是周建国这几年做行商,从云南带回来给大家当零嘴吃得。周燕一直没舍得吃,种在空间的土地里,从最初不过十来颗的种子,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千斤。每颗花生颗粒饱满,又大又甜。 有被灵泉滋润过的好种子在,周燕当然也想让家里人尝尝。反正这是沙地,也不需要费什么功夫去照看,定时锄草施肥灌水,到时候能收多少花生,全看老天爷了。 忙活完自留地,各人又忙各人的去了。大人们依旧到队上下农活儿挣工分,孩子们则在家里帮着喂养鸡鸭,做做作业,预备着明天上学。 周燕也不例外,虽说她已经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搁在建国前,她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娘。可现在刚因为饥/荒好几年,耽误了不少孩子读书。所以像周燕这么大年纪还在读初中的学生不再少数。 当然,周燕比较例外,一般来说,像她这个年纪,家里还让她来读初中本就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毕竟像她这么大年纪,家里还让读书的,一般都是男孩子。可没谁愿意浪费自家的钱和时间,供这么大的闺女在学校玩。 另一件事就是,周燕只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