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节 (第2/3页)
一时间却束手无策。 这还得从元和帝登基的隐情说起。 …… 大魏建国已近六十年,太.祖皇帝草莽出身,在分崩离析的烽烟里异军突起,平定南边各处势力后登基称帝。可惜彼时国力贫弱,眼睁睁看着北边仍有大片河山被凉国侵占,却无力收复。 太宗皇帝继承父志,休养生息,加固边防。 到了建昭皇帝,也就是戴庭安的爷爷,国库财力和军中兵将足可与北凉争锋,便动了收复河山的念头。建昭帝膝下两个儿子,嫡长所出的太子有勇有谋,亦明辨是非胸怀天下,次子安王则资质平庸,为建昭帝所不喜。 为鼓舞士气,太子亲往边塞督战。 有他当主心骨,亲自调兵遣将,加之多年厉兵秣马后边塞猛将辈出,迎着北凉的铁蹄连收十座紧要城池,将四州之地收回朝廷,令举朝振奋。 可惜战事凶险,太子不慎遇袭,重伤回京后终不治而亡。 建昭帝痛心之极,为太子加谥号“明”,并立其独苗为皇太孙,彼时戴庭安才三岁。 战事告捷却痛失爱子,建昭帝本就为这场仗殚精竭虑、不眠不休,遭了打击后重病一场。是年冬天,东宫起了场离奇的大火,迁居其中的皇太孙无辜丧命,建昭帝盛怒之下杀了安王的生母,没多久建昭帝病逝,元和帝于正月登基。 当时民间传言如沸,怀疑明太子与皇太孙皆死于安王的阴谋。甚至连建昭帝都是在连遭打击、重病卧床时,被亲儿子篡夺了皇位。 这些消息无从印证,但当时因这些传闻,皇城司暗里杀了不少人。 而元和帝也对儿子格外忌惮,朝堂上虽常令肃王分忧,却从来不提立储之事。朝政也多交给他格外信重的相爷梁勋,不许儿子与重臣过从甚密,至于结交武将这种事,更是心照不宣的忌讳。 若肃王的行径被查实,哪怕不至于褫夺封号,少说也得脱两层皮。 且梁相紧盯此案,他没法公然插手。 肃王拧眉沉思,孙温亦胆战心惊。 好半晌,孙温终于想起个人,附在肃王耳畔低语几句,得了首肯后赶紧去办。 …… 孙温找的人叫薛玉。 此人诚如其名,虽是男儿之身,长得却秀美如玉,面如春月,目似朗星,同侪之中算是上等的长相。只是他出身微寒,父亲是穷乡僻壤的秀才,母亲也是小吏之女,他自幼读书,文采极好,十多年前上京赴考,勉强挂在春榜之末。 这般学识容貌,放在州县定能混出个名堂,在京城这种卧虎藏龙、俊杰辈出的地方,却只能默默无闻。 薛玉从末等小吏熬起,到二十三岁时仍只是个流外小吏,勉强糊口。 偏他心气很高,不肯出京城谋职,孑然一身在京城度日。后来他时来运转,结识了工部侍郎丧夫归家的女儿苏染冬,颇受苏家照拂。再后来,薛玉便娶了苏染冬,借岳丈之力谋了个八品官职。 如今他年才三十,当着七品的大理寺主簿,岳父过世后没了人提拔,正谋求出路。 先前薛玉曾数次寻孙温的门路,想投入肃王门下。 孙温不好碰刑部,也不敢寻熟人惹嫌疑,自然就想到了他。 见王府长史造访,薛玉受宠若惊,殷勤地迎入府中,热情地呈上精致的点心茶水。 孙温很谨慎,先试探口风。 薛玉很快听出话音,当即表了忠心,愿为肃王殿下万死不辞。 勾结武将之事,孙温当然不敢透露,见他确实有心投靠,便说有两个嫌烦困在刑部,肃王殿下不便出面讨要,望他设个法子将嫌烦调往大理寺。只消离了刑部大牢,事情就好办得多。 薛玉问明了身份,思索片刻,很快就想起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