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节 (第2/2页)
情皆是上上等,心动的人不是没有的,但因此俱打消了念头。 何浑起哄:“我哥哥和姜家jiejie最般配了!” 郎才女貌,大家也觉得很配的,一个个心照不宣,打趣话都明白得紧。 唯一不明白的,只有卫桓,他皱了皱眉,这说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过天色渐晚,他心里急,也不理会,见街口已到,当即一扬鞭,加快冲出。 ...... 拴上了门所,屋里暗了下来,姜萱便点上一盏油灯。 豆大的火苗微微跳动,她伏案在灯下,略略回忆,然后将之前和甘氏管事谈话得到的讯息记录下来,整理好,又细细看了一遍。 稍稍忖度,便听见门外马蹄声响,“嘚嘚”清脆蹄铁落在石夯的街面上,快速由远至近,倏地在店面门前刹住,膘马长声嘶鸣,来人利索翻身下马。 “笃笃”两声敲门。 “阿寻?” 是卫桓。 “哎——” 听到马蹄声那会,姜萱就站起身往外,先扬声应了,又快步行至门板前,把门拴打开。 卫桓打开门进来。 今天他赶得急,没有卸换,仍旧一身玄色轻甲,脚踏军靴,腰肢紧窄肩背挺直,端是少年英姿飒飒。 姜萱说他:“赶这么急干什么?也不差这一时半会的。” 这夏日炎炎,穿这一身可闷得很,她叮嘱:“下回卸换再来不迟。” 卫桓“嗯”了一声。 不过这情况也不止遇上一次了,姜萱每次都说他,他也每次都应得好好的,可下回还是这样。 姜萱无奈,只得掏出手帕递给他,让把脸上的汗擦了,又叮嘱:“赶紧把绿豆汤喝了。” 下午熬时,特地给他留的。 卫桓便到柜台后面坐下,揭开食盒,端绿豆汤出来喝,他看见案上姜萱记录的东西,顺手翻了翻。 姜萱收拾东西走。 也没什么好收拾,该弄的都弄好了,她只翻出一个包袱皮并几张黄纸,去了厨房。 店里中午管饭,有个小厨房,她揭开熄了火的蒸笼,把中午吃剩的饼子包起来。 店里的中饭任吃管饱,但基本每天中午都会剩。 且这剩的还有点多。 这自然不是黄婶子的失误,她是有意的。 有意这是做什么? 其实说来这里面的原因,开始还是偶然。包饭难免有时会剩一点的,姜萱也不在意,不过午睡醒后,兼厨娘的黄婶子就来寻她。 听提到饼子,初时姜萱还以为她想拿回家,不想黄婶子却怯怯问,剩饭吃不完,要不给后街的小乞儿拿去? 姜萱这才知道,她新盘粮行的后街,生活着好些小乞儿。 想来也是,这年头哪有什么真正安乐的地方?定阳算好的了,是军镇,比其他地方安宁不少,但无依无靠沦为乞丐的人也还是不少。 青壮年的,有些力气的,倒还好些,那些孤儿寡老身有残疾的,住无片瓦,吃不果腹,更更可怜。 黄婶子壮着胆子问了,姜萱同意的。 后来又这般两回,黄婶子也知新东家不是个硬心肠,渐渐的,在这一主一从的默契下,这每天的饼子都剩不少。 黄婶子今儿下晌请假,这饼子还在这。 姜萱便用黄纸包成几包,放进包袱皮里提着。 卫桓已经把绿豆汤喝了,碗也洗了放好,二人一同出店,他把门锁了,正要伸手接过姜萱手里的小包袱,她却摆手不用:“我们先去后街一趟吧?” 卫桓不解,不过还是应了。 二人便绕往后街去了。 后街没这么平正,几条是黄土夯的小巷,颇冷清,没什么行人,只见些矮小瘦弱的褴褛身影缩在檐下,都是些孩子,三四岁有,五六岁也有,最大的也不超过十岁,一群小乞儿。 绕到第一条巷子,听得脚步声的乞儿们纷纷抬头,瞥见姜萱卫桓先是失望,而后眼睛落在姜萱手里熟悉的包袱皮上,却瞬间眼前一亮。 一个较大的孩子奔了来,距离四五步怯怯站住,小脸黄黄凹陷,眼睛显得尤其大,正巴巴看着姜萱。 姜萱打开包袱,取了一个黄纸包给他,他一喜,“嗖”地接过了,奔回去,巷子里头的小孩子立即围拢上去。 卫桓皱了皱眉:“这是做什么?” 姜萱往前走,第二条巷子没胆大的上来,她一边在巷口放下一个黄纸包,一边回头笑:“中午剩了些饼子,天儿热,放不住。” 说是这么说,只是卫桓一看小包袱那量,就知不对,包饭哪能剩这么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