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8节 (第2/3页)
求,让他们留下,让义子带着孙儿远遁就是。 “那是我给你们的家,你们不守着,谁守?” 宋小五叫退了身边人,让今日皆来了的闻杏杨柳都退了下去,此翻叫老夫妻俩过来,一是道别,二是给他们一些傍身之物。 把东西拿了出来,宋小五把北晏抱回了怀中,放到地上,跟小女儿道:“小娘子,代母亲与莫公公和莫奶奶作别。” “是。”北晏应下,跪下举手作拱,“北晏代母,与公公,奶奶作别!” 老莫叔老莫婶当下扭过头,再行呜咽不止。 与两老告别,又与父母说了几句话,宋小五没在宋家多留,就与德王带着儿女回了王府。 当晚,老莫叔老莫婶与义子义孙回了近州,不多日,举家南迁,自此之后,再无他们音信。 数百年后,一庞大的木姓家族有一子孙因自身兴趣所致,大修祖谱,追根溯源,发现自家祖先由莫姓改姓而来。 ** 这一年的秋末,举国丰收,唯独德王封地晏城收获了了,又遇上百年一遇的沙尘暴,沙尘盘旋于晏地上空,近月不去,晏地百姓投走他乡,眼看封城已成危城,命在旦夕,德王向上请求回封地坐镇。 皇帝不舍,道不愿皇叔回危城受难,愿意留皇叔在都城颐养,派朝中大臣前去晏城帮皇叔解救封地,待封地恢复往日繁荣,皇叔再回去不假。 德王被气得在朝廷大哭了几日,每日都表述晏地用先皇赐他之职,他生是晏地之王,死亦是晏地之鬼,不愿皇帝为他为难,还折耗国之栋才。 两叔侄在朝廷斗智斗勇,惺惺作态,你来我往了好几回,在得知晏地冶练兵造之才已经投诚,在往燕都的路上,又留下了德王世子的那位老师,把晏地的五万护城军砍到了三万,燕帝才松口让这一家子回去。 德王骂骂咧咧地带着王妃世子上路了。 前行时,皇帝令太子代他前来送行。 送别台上,太子含泪与叔祖父作别,情到深处之时行了跪拜大礼,坐于马上的德王见大孙子这么大了还不懂事,颇有些忧虑,等一行驶离了都城,他钻入马车,与王妃道:“信儿回去,他那父皇可不见得会夸他。” 太子之重情重义,比德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他当个好儿子好兄长无疑是极好的,但当个太子,尤其是燕帝这样的皇帝的太子,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宋小五沉思半晌,方才淡道:“但愿他有那运气。” 有那长命的运气,有那当皇帝的运气。 这些年德王府一退再退,如若不是晏地已成迟暮之相,人也被皇帝挖得差不多了,皇帝绝不会这么轻易放他们回去。 他对德王府以及德王,已到得理不绕人的地步。 朝廷附和帝王者众多,起初还有几个会为德王府说话的,后来见帝王不喜,还被打压,渐渐地就无人再提了。 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本帐,孰是孰非,长着眼睛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数。 而皇帝不择手段挖回去的人,未必是他的人。 正如他的忠臣,有朝一日,未必会是他的忠臣。 第216章 第216章 平昌十七年深秋, 一早,西北晏城一早有急马持旗入城。 快马一进城门,早已上马等候的两名护城兵夹马相送,等到了王府, 传信兵下马抱拳谢过两位兄弟的护送,快跑进府。 护城兵见王府护卫未加阻拦,放心离去。 晏地时有快讯而来,城门不得加以阻拦, 但恐途中生变,城门必有精兵等候相送至王府门□□接。 少焉, 德王在书房内收到了西北军统帅大将军前日凌晨给他写的信,信中道皇上密使秘密进入了西北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