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探花[古穿今]_第5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5节 (第2/4页)

还惦记着,不时来看她。张风豪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你师兄他们来过,那时候我精神还好些。”徐老奶奶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眼镜,眯着眼看向陶清风:“你带来的这位小朋友……”

    张风豪向徐奶奶介绍道:“这是我上次给您提过的陶清风,就是那个直接写书法的小演员。我微信还给您发了那张书法。”

    陶清风心想:年纪这么大的老奶奶,居然也会玩微信。比他这个古代人厉害多了。

    陶清风道:“叨扰徐老师了。”

    “那副书法我记得。你那字体很特别。”徐瑰元扭头对那位中年妇女说,“把我书房里的《历代碑帖》拿来。”

    陶清风下意识连忙站起来,说道:“肯定非常沉重,我也去帮拿吧。”中年妇女略惊讶地看了他一眼,点头道:“谢谢了。”

    徐老奶奶和张风豪交换了一个眼神,对他说:“看来这是个真懂的小子啊。”

    《历代碑帖》是一套非常厚的丛书。“碑”和“帖”是两种物件,前一种起源于墓葬石刻,《说文》解字为“竖石”,后一种的《说文》则解为“帛书署也”,“署”就是标题的意思,所以“帖”最初是“帛书的标题”的意思。现在“碑帖”成为了一个词语,用来描述供给人们临写的书法范本。历代的“碑”和“帖”如果全部收录下来,又要便于临摹赏玩而做成大开本,其体量是非常可观的。

    陶清风因为懂,所以不假思索就意识到这书肯定无比沉重巨大,也就下意识地提出要去帮忙了。虽然《历代碑帖》这套书是现代才出版的,但是并不妨碍陶清风从名字推测出它的沉重。

    张风豪笑着对徐瑰元说:“否则我也不会带他来见您啊。老师,我虽然最不懂这些,可是我眼光好啊。我觉得他肯定对您的胃口。”

    说笑间,陶清风已经帮那位中年妇女,抱了又厚又大的两本书过来。封面是隶书的“历代碑刻”四个字。那书上下两册,是8开本的,比寻常书大许多。他把书放在徐奶奶的床边。

    徐奶奶望着陶清风,慈爱又赞许地笑了笑,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培养这种兴趣的了。我看小豪发过来的你写的那张书法,融了‘汉隶’和‘汉篆’的结构。年纪轻轻自成一体,很不简单。”

    陶清风一听,略放心了。看来书法体例大部分是流传下来的,不像上次认甲骨文会想当然地暴露。而且张风豪和徐奶奶都不知道陶清风的知识背景,陶清风就点头说:“一开始临的是篆书大字,后来就学汉隶,其中‘方折’的笔画,就习惯了。”

    徐老奶奶问陶清风:“蒙童书法,一开始怎么不从楷书学起呢?”

    陶清风总不能说,他那个时代,楷书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不是被主流推崇的书法字体。他得另外想个理由了。

    第78章 念师恩

    好在理由是现成的, 陶清风回忆着自己恩师徐棠翁的训导, 说:“我的老师说, 篆隶有端庄康健之气。行楷草气骨柔弱。学习书法,应该从临碑入门。而汉碑多以篆隶为碑额。”

    这当然是被时代局限的看法, 毕竟大楚那个年代的行楷草还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陶清风知道现代人的观点应该有所不同,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这样说了,反正可以推说是不同流派的习惯。

    徐瑰元笑道:“真巧, 我也从小被逼着从隶书开始练。后来我去演戏,十几年没写过。退休后重新捡起来。还是觉得从楷书开始才好练,但是架不住已经有习惯了。那天风豪一眼看出你的字体, 和我有点像,才发微信给我的。”

    张风豪默默汗颜一把, 他其实记得不太清楚, 没想到瞎猫撞着死耗子了。

    陶清风忍不住问:“既然说楷书好练, 那您为什么从小被逼着从隶书练呢?”

    徐瑰元说道:“因为这是我们家训。我们家在古代,出过一位很有名的大儒, 写过一本叫做《玉海双楫》的书家论集, 竭力提倡书家要多临碑,少临帖。还觉得碑刻都是中原古刻, 以‘北碑南帖※’来代表不同派别……北碑大部分都是篆和隶。我们家就作为家训保留下来。家里小孩子都从临碑入手, 打好刚健基础。就像你刚才说的……不至于柔媚无骨。我想, 你的启蒙老师,应该也是‘北派’中人。”

    徐瑰元惊讶地发现,陶清风的双眼竟然红了, 他怔怔望着床头鹤发老奶奶,用尽全副自制力才使得自己声音没有哽咽出来,道:“是。我的老师的确是此间人……看到您,我就想起了他老人家。心情有些……激动。请您……谅解。”

    陶清风每停顿一下,都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真的失态。可是太难了,骤然听到故人音讯,深受冲击还要保持若无其事,实在太难了。《玉海双楫》的作者正是陶清风的老师徐棠翁。眼前这位鹤发慈祥的老奶奶,想来便是徐门后人……猝不及防的相逢。陶清风拼命控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