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君歌_第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4节 (第4/4页)

了一声闷雷,四处都涌动着湿漉漉的潮气,帐中更甚,笼火暗淡。

    周如水因他的话一愣,忽的就想起兄长也道他短寿久病。蹙起眉头,抬手轻轻抚他的脸,焦急又担忧地问他:“三郎,你予我一句实话。你可是真的病了?往日道你患了风痹可是真的?”

    闻言,王玉溪的神情一滞,他望着周如水,须臾,又凑近她几许,看住她的眼睛,忽而一笑,道:“倶是假的。” 说着,在她煽动的长睫上轻轻落下一吻,嘴角轻扬, “你只需记得,你我足以相配。至于旁的魑魅魍魉,我自会叫他们去该去的去处。”

    周如水因他的话些许定心,点了点头,伸手搂住他,闷在他胸口,声音低低,又问他道:“三郎,那你觉着,魏军会攻周么?”

    “我已遣家军去捉拿魏使,待查明魏擎的死因便也可知了。”说着,他沉默半晌,手指抚在她的发上,直截就将她横抱在怀,把她护在怀中大步朝账外走去,声音低沉而清润,补充道:“自古以来,天子之怒,血流千里。却天下万物,盛极必衰,衰极逢生。吾周便是有难,谁又能知这会否为多难兴邦?今夜你也累了,不若静观其变,安心歇息。”

    周如水埋在他颈窝间,悄悄抬眼看他,问道:“咱们不该赶去鹏城么?”

    王玉溪望她一眼,笑得洒脱飒爽,“月黑风高,莫要赶路才好。”说着,便掀帘进了周如水的营帐,小心翼翼对她道:“无事的,我会守着你,守着你我的母国。”

    他已将家中的腐朽除扫一新,从此以后,阿念之愿,便为他之所愿,虽千难万险亦无悔矣。

    第167章 孤光点萤

    周魏两国常为兄弟之邦, 更如今两国联姻共谋同御蛮夷, 周国上下都无防备,鹏城更是毫不设防。又老城主桓淞当年曾亲历周魏联合驱逐蛮夷的血战, 遂对魏人印象极好,可谓信赖有佳。魏军来时,他照旧例允魏国大军驻扎在鹏城城外二十里处,更命独子桓冲出城相迎。

    徇剒赶至鹏城之前,魏军已发动过一次奇袭,魏将陆逸绑了桓冲做人质, 先压了桓家的家奴绑在阵前,要挟桓淞归降。

    老城主桓淞年事已高,面阔口方, 发虚皆白。听闻噩耗, 也是脚下生风,黑袍黑靴, 拄着剑就往城楼上去,眼看城门外满是乌压压的魏军, 他眉头锁得死紧,仓促迎战, 因无防备,一万精兵损伤了大半才险险守住城门。

    两军相抗, 缠斗了六个时辰,战事初歇,魏军退回城外二十里处, 桓淞立的在城门之上,满目沉色,不动如松。

    旁的小将经不住事,甚跼蹐,一脸的劫后余生,望着他如望着主心骨,瞪大了眼睛仓惶问道:“城主,周魏联姻天下同知,怎的魏军城前翻脸,竟奇袭吾鹏城了?”

    桓淞十岁从军,屡战沙场,这些年来虽福享太平,却也不曾堕了胆气。听他一问,浑浊的眸中透着冷厉,既是后悔又是痛恨,心道只有千年做贼的,未有千年防贼的。咬牙叹道:“泰康十一年,狄伐鲁。鲁曰:‘我无罪。’狄曰:‘我蛮夷也。’利字当上,无有前因。既是刀兵相见,往日的情份皆已抹煞,自今日起,周魏成仇!”

    他一言掷地,四下皆静,再看向城前满目苍夷的战后景象,众人皆是心生悲凉。

    大祸已至,除了奋起反抗,他们别无旁路。然前岁,君上下令调三万精兵相援天水城迎战蛮夷,只留了两万将士守城。方才一战,鹏城精兵尽出。除了这一万精兵以外,城内全是些老弱残兵。却如今周军将士死伤过半,魏国将士却是生龙活虎以待后续。两相比之,周军已呈了败相。更况,少主桓冲身陷敌营。

    风黑云高,城墙之上,烽火台上的干柴仍燃着阵阵烽火,黑雾缭绕,叫人如堕云雾。众将之中,有一文士上前一步,他身材高大,胡须飘逸。看向桓淞,面露愁容,朝桓淞拱手道:“城主,少主身陷魏营,只怕凶多吉少。”

    此言一出,又有将士自众人中迈出,一拜,沉声朝桓淞请命道:“城主,末将愿夜闯魏营,救回少主。”

    他们真情切意,桓淞却摇了摇头。他苍老的手背上鼓起了几道青筋,气息一滞,叹息着说道:“城中有六万百姓,他却不过一人,实不该劳师动众。“顿了顿,才又喃喃低语道:”他若能逃,便是他的本事。他若逃不掉,便是他的命。”言讫,便再不言语,拄着剑就匆匆下了城楼,深入营房,查看受伤的兵卒去了。

    老城主如此,众人又痛又叹,对魏人更是恨之入骨,纷纷下定决心,定要赶尽魏贼,重还鹏城太平!

    徇剒深夜赶至鹏城时,鹏城城门防守严密,想是桓淞也怕是周境中的魏人与城外的魏军里应外合,遂将城门四守,严禁百姓进出。

    遂徇剒经过层层关卡才终于见得桓淞。桓淞见着他也是大惊,待见了周天骄的信物,又听得他此来的缘由。桓淞一愣,目露深思。须臾,又问徇剒魏擎遭害的具体时日,再听徇剒一言,桓淞的眉头更紧,笃定道:“魏人果真是有备而来,魏贼攻城远比魏擎的死期更早上半日。这千里遥遥,便是飞鸽传信也送往不及,怕这魏太子是折在了自个人手里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