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节 (第3/3页)
音乐华丽变身,虎出咆哮山林,威风八面;龙出直入云霄,风云变色。 在直播间的空中,浮现着一幅又一幅小画,这些小画一会儿抽象成文字,一会儿又重新变成具体的画,就像是调皮的小精灵似的。 在这些图画中,还有一只手舞足蹈的毛绒绒圆滚滚小猫咪,用着满含感情的语气,来一一讲解这些小精灵的容貌和脾气。 在大家都在为汉字本身的美折服的时候,萧悦话锋一转,开始讲起了汉字的字体。 那些小精灵扭扭胳膊踢踢腿,好似人换了装束似的。 对于那些汉字们而言,换一个字体,的确是跟人换了个装束,换了个姿势,是一样的概念吧。 “书”为六艺之首,而华夏历史中,真正将“书”作为官员考核标准的开端,是唐太宗时期。 在唐太宗时期,是楷书发展时期,是书写历史中“法”的时代。 书写的“尊法”,即遵守楷模。这楷模不仅仅是字的优美,更是字帖背后,写字者同样优美的人格。 为何楷书以颜真卿为“法”?颜真卿的楷书方正平直,浑厚刚劲,他本人也是立身端正,刚直不屈。 颜真卿一家在“安史之乱”中,全家有三十多口人战死。安史之乱之后,大将军李希烈拥兵自重,朝廷需要有人前往劝降,争取时间。这使者几乎十死无生。 这时候七十四岁的颜真卿毅然决然的决定孤身前往。 当颜真卿做决定的时候,相熟大臣同僚纷纷劝阻,甚至沿途不断有人阻拦,但他仍旧坚持做这“送死”的事。 颜家为六代儒学世家,这时候的儒家并非腐儒,迂儒,他们是真的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己身要求,为此,不惧粉身碎骨,家破人亡。 谁道百无一用是书生?笔墨千年,如今灿烂的华夏文明,曾接受了多少读书人的热血灌溉? 两年后,当颜真卿返回京城时,已经在灵车中安睡。德宗罢朝五日,百姓夹道痛哭相迎。 直至今日,书法家们临摹摩崖石刻中颜真卿真迹的时候,磨砺的何止书法上的技巧?他们在打磨自己的灵魂,修炼自己的人格。 书法界就是如此。一位被称为书法家的人,不仅仅是字美,人格也要美。如蔡京、秦桧之流,他们的字从技艺来说,也是佼佼者,但他们的作品却被拒之书法艺术殿堂门外,蜷缩在阴暗的角落中,被大众所抵制。 大概只有华夏的艺术,才会让“技”和“道”结合起来,就像是“rou”和“灵”的结合一样。没有人格和道德的支撑,就像是没有灵魂的rou体,不过是行尸走rou,终究变成腐rou一块。 “但拥有灵性的书法,在明清时候,被禁锢。明朝科举取士,必须用‘馆阁体’,若不用这个字体,文写得再好也不给取用。从此以后,书法艺术就想被抽取了灵魂,再也不能体现出各人的道,只成了普通的书写符号。清朝延续了这个考核。” “书法字体的禁锢,和文字狱一样,扼制住了我们的文化命脉。笔墨纸砚演变成了监狱,将华夏文化的生气禁锢其中。” “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汉字,这一唯一从远古时期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字,和华夏民族一样,在风雨飘摇,山河动荡中,经历着九死一生。” 萧悦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 之前他讲解了汉字的伟大,让观众们忍不住对汉字,对自己所使用的文字感到自豪。他们觉得简直快要膨胀起来了。 而萧悦现在,就是要用针刺他们一下,把那膨胀的气给放出来。这一刺,还是要朝着观众们的心口上刺。 近代,也就是华盟所说的近古时代,汉字的命运十分坎坷。 经历了清王朝闭关锁国,拒绝学习海外先进文化,与外国交流的阶段之后,广大爱国人士终于意识到了,必须睁开眼睛看世界,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知识,必须让中国和世界接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