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节 (第3/4页)
并没有那么热闹, 路上只有零星的行人。位置也没坐满, 三两桌人,闲谈的声音也很清晰。隔壁那桌大概是两个官吏,正在谈论朝政:“你说这次我们能打赢金国吗?” “谁知道呢。英国公在前线打了胜仗, 朝廷上下却不见得多高兴。要我说,收回中原难啊。” “是啊, 你看这眼下,歌舞升平,多少人都安于现状。二十年过去了, 当年从北方来的人,老了,死了,而在南方出生的本就对北方没什么感情……唉, 此生,恐怕难以回去了。” “皇上宠幸那些主和派,我们又能如何?只怕英国公这场仗打不了太久,双方又要议和了。” 那两人说到后来,直叹气,好像喝茶的心情也被影响,放下钱就走了。夏初岚原本只是随便听一听,对这些政事没有多大的兴趣。六平他们还在兴高采烈地谈论刚才关扑的事情,显然也没有在听,只有顾行简的表情凝重了些。 她想读书人都是忧国忧民的,尤其是本朝的读书人,各个都以处庙堂之高为人生的信仰。她猜顾五可能有些怀才不遇,如今朝中党争激烈,一个弄不好就被贬谪。所以刚才那算卦的道人说什么拜相封侯,她还担心刺激到他。 小二把茶水和凉水端过来,看到夏衍说道:“这位小郎君是要参加补试的吧?前面有放河灯的,据说那个仁美坊里曾出过两位释褐状元,很多人都去那边祈福。几位客官一会儿可以过去看看。” 夏衍向小二道谢。他虽然觉得读书是凭真才实学,祈福未必有什么用。但临安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太新奇有趣了,所以他也很想去凑个热闹。 等喝过了茶,他们一直往前走到一条河边,果然有很多百姓在放河灯。有父母领着孩子,有兄姐带着弟弟,还有蹒跚学步的小儿跟在哥哥的后面,他们虔诚地把灯放入河中,然后闭目许愿。那小小的一盏莲花灯在暗色的河面上缓慢地流动,渐渐地越聚越多,把两边的河岸都照亮了。 六平道:“公子,咱们也去放一盏吧?” 夏衍点头,思安便带着两人去找卖河灯的小摊了。崇明看到夏初岚和顾行简走上桥,桥上没有旁人,他也就没跟上去,只靠着桥下的一棵柳树,不远不近地望着他们。 夏初岚手扶着石桥的栏杆,侧头看顾行简沉默不言,便问道:“先生还在想刚才那两人说的话?先生是主战还是主和?”她大概知道朝中现在分成两个党派,一派主战,一派主和。她不知道顾行简支持哪一派,不敢贸然发言。 顾行简本来不想跟她说这些,政治实在是太沉闷了,听她主动开口提到,便顺势反问:“你觉得,应该战,还是应该和?”问完又觉得,他其实是知道答案的。凭她那日在永兴茶楼捐军饷时说的话,也是支持收复中原的。 其实大多数朝臣刚开始的时候也都如此想。只不过后来与金国议和,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有些人不想改变现状,就变成了主和派。 在世人眼中,他们便是忘本的jian臣。这也是他不想主动与她说自己真实身份的原因。大概会被讨厌吧? 夏初岚望着河里的莲灯,趴在栏杆上,托腮说道:“主战的人大多在北方生活过,故土被人侵占,想要收回来是人之常情。当年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送给辽国,中原的几代君主不也是一直努力想要收回来吗?虽然大义上来说,主和派的确在委曲求全,放弃收复故土,偏安一隅。但战争需要劳民伤财,戮用民力,如果一味想着打仗,那么临安还有如今的繁华吗?百姓早就被徭役和赋税压得苦不堪言了。止战,其实是一条生路,并没有错。” 顾行简看着她被微弱的灯火映照的脸庞,满是认真,忽然觉得被抚慰了。这么久以来,他的确做着有违大义的妥协,这条路满是荆棘和骂声,不被理解。他嘴上说着不在乎,其实心里偶尔也会觉得疲惫。 今夜被一个丫头如此轻描淡写地说出了无数次他想要在民间和朝堂听到的声音……他仰头笑了一下,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 萧昱立在桥下的阴影处,面色沉了沉。他无意偷听别人的对话,这不是君子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