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节 (第2/2页)
这么多。你又这么干,是成心想恶心我。” 沈斯亮家里那台车才买了没多长时间,他爹攒钱想着以后他毕业了上班开的,斯亮没妈,家里他爸做主,知道以后差点气抽了。 “我卖都卖了,也赎不回来了。”沈斯亮轻描淡写:“你先把债还了,欠外人跟欠我们不一样。” “还真当谁白给你哪?” 宁小诚手里攥着钱,心里愧疚,只暗自发誓等着将来出头那天,要把这些都还上。 后来小诚填了债,开始着手找工作。 人这一辈子,要是没做几样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受点煎熬,永远也长不大。如果是自己在外欠债,怎么着都行,可现在不一样了,他欠着别人的,欠着别人的,就多了点责任。 宁小诚去面试那天,队伍老长,他兴致缺缺在门口排队的时候,遇上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何汴生。 一个香港富商,家族企业,做饼干起家的。 他从金融公司的大门出来,何汴生提着公文包,一身讲究西装,松了松领带,一回头,看见门口吸烟的宁小诚,走过去,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跟他讲。 “小兄弟,讨你一根烟抽?” 小诚看了他一会,从兜里摸出烟盒,斯文清瘦的男人道谢拿出一根,小诚又很合时宜的递了火儿。 颤颤巍巍点着了,何汴生吸了一口,猛烈咳嗽。 小诚笑了:“您这得有多大愁事儿啊。” 男人讪讪:“没办法,生意难做啊。” 一根烟,几分钟的功夫,短暂攀谈,熟络起来。 何汴生今年五十二岁,香港人,家族企业,世代做糕点,到了父亲这辈生意搞的最大,几乎垄断对外出口的食品市场,老爷子今年八十多,在香港很有威望,忽生急病,眼见要留不住了,兄弟叔伯内讧,要瓜分家产,老爷子多了个心眼儿,在病床上委托自己二儿子带着公司一部分资金来大陆另起炉灶,就算回天无力,将来也算是给家业留一脉根。 何汴生是个文人,压根也不是做生意的料,临危受命,硬着头皮来北京,处处碰壁。 新建立的元升字号在大陆并不吃香,始终亏本,之前老父亲为了扩张企业,用元升号作担保的国内电子公司也濒临破产,银行冻结了担保资金,让何汴生一筹莫展。 他想找个职业经理人来帮他打点,眼看到了银行收回抵押资金的日期,还是没门路。 小诚一听,这哪是要收回抵押资金,分明是银行拿着这笔钱想再吞一笔贷款的借口。 何汴生不懂国内银行家这些花花肠子,也不懂这些经济政策,干巴巴的小老头,看的人有点不忍心,小诚想闲着也是闲着,就给他出了个主意。 “你拿着现在公司的营业执照和资产证明去银行谈贷款,让他们把之前的抵押资金原封不动的贷给你,你每个月还他们利息。” 这样,周转资金有了,又不面临破产清算,最多搭点利息钱。 何汴生一听,顿时觉得小诚有两把刷子。至少脑子转的很快。 前台叫了小诚的面试号码,小诚一招手,跟何汴生说:“跟您聊到这儿,里头喊我,得进去了。” “小兄弟!” 小诚回头:“还干嘛啊?主意不是给你出了吗。” 五十二岁的何汴生脑门全都是汗,孤注一掷,决定死马当活马医:“你来帮我吧!我们香港人,讲究缘分的。” 他急急承诺:“来帮我,有钱大家一起赚,赔光了,我拿着东西回香港,互不影响。” 宁小诚一停,他回头看看四周站着的这些人,再看看面前这个刚刚认识十几分钟的香港男人。 忽然觉得是个机遇。 第四章 与何汴生一起奔波的那几年,小诚帮着他出谋划策,赚了很多钱,也是他名声最盛的时候。 他专业就是炒股,加上之前做过期货,对一些条条框框的政策门清,很会钻空子。 说白了,就是投机倒耙。 头一年,元升号关闭了在北京开的三家分店,用从银行贷出来的一千两百万独立注资,盘活了电子元件公司,产品倒卖到广州深圳的电子产品加工中心。 那段时间宁小诚很辛苦,常常广州北京来回跑,第一是趁着年轻想多捞点,第二是,他对何汴生很敬重。 那年年尾,辛苦得到了回报,小诚领到了第一笔丰厚年薪。他像个散财童子把钱尽数散给了他的兄弟,他的父母,他当时谈情说爱的小姑娘。 日子简直快活又满足。 后两年,他开始利用现有资本在深市进行大量收购,何汴生摇身一变,成了两家电子上市公司的第二大持股人和执行董事,在北京的商业街连续开了几家元升号的招牌。 当初何汴生的心愿终于达成,小诚也有点倦了。 那种感觉像是功成名就,一把最难通关的游戏被打过了,就再也不想玩了。 同时几家猎头公司瞄上宁小诚,看准局势,开出大价钱聘请他做投资经理人。谁都知道,港商何汴生不足为奇,身正厉害的,是他身边那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年轻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