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节 (第5/7页)
据《黑鞑事略》和《草木子》说:“其墓无冢”,葬后“以马践踏,使如平地”,然后“杀骆驼子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处,则知葬所矣。”然而,时间一长,母骆驼也难以识别了。 《史集》记成吉思汗葬后,“讣闻传到远近地区时,后妃、诸王奔驰多日从四面八方来到那里悼死者。”他们是到成吉思汗坟上哀悼的吗?不是,他们是在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宫帐)里为死者举哀的,谁也不能接近墓地。因为成吉思汗的墓地已成为草原上的“大禁地”,蒙古语为“也可忽鲁黑”,有专人守护。“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后来为了保密,也为了方便祭祀,便设立了象征成吉思汗灵寝的“八白室”(八个白色帐篷),渐渐地后人便把“八白室”所在地当成了成吉思汗的陵园。 随着蒙古族政治中心的变动,“八白室”辗转大漠南北,清初移至伊金霍洛,伊金霍洛的蒙古意思是“主人的陵园”,在鄂尔多斯的蒙古人民心中,伊金霍洛便成了成吉思汗的安葬地。现存明代、清代成吉思汗陵旧址各一处。公元1939年,为避日寇和蒙古汉jian的劫持,“八白室”曾先后转移至甘肃(公元1939年—公元1949年)、青海(公元1949年—公元1954年),今有甘肃兴隆山大佛寺纪念堂旧址、青海塔尔寺排家尕哇纪念堂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八白室”于公元1954年从塔尔寺迎回到鄂尔多斯草原,公元1956年建成现在供游人参观膜拜的成吉思汗陵。兄弟争位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无不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垂涎三尺,成吉思汗的后人也不能免俗。 决定传位成吉思汗临终之前,钦定三子窝阔台为汗,但成吉思汗老了(死了,蒙语之讳语)以后,汗的宝座却长达二年空缺,一直由幼子拖雷监国摄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成吉思汗究竟将汗位传给了谁呢?拖雷敢违抗成吉思汗的遗命而同窝阔台争夺汗位吗?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已是花甲之岁的老人。也遂妃担心后嗣未定,成吉思汗征战途中万一有所不测,恐怕会国内大乱,天下大乱,于是向成吉思汗建议道:“合罕越高岭渡大水,所以出征长行者,唯思平定诸国矣。然风有生,万物皆无常也。若汝似大树之躯骤倾,则将似绩麻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若汝似聚今之百姓,其委之与谁乎?所生英杰之四子中,其委之与谁乎?” 因成吉思汗是自己打的天下,没有考虑到选定汗位后嗣的问题,且“未尝有遭死之事”而忽略了这件大事。 今经汗妃也遂一提醒,觉得也是时候了,于是在呼日勒会议上提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立储风波成吉思汗意定三子窝阔台为汗,而哈敦(皇后)孛尔帖所生的另外三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四子拖雷为此大吵起来。术赤与拖雷一党,察合台与窝阔台一党,争得不可开交,察合台与术赤之间简直就要爆发一场决斗。后经成吉思汗和大臣们的劝解,争吵暂告平息。 成吉思汗以古老的“折箭训子”的故事和五头蛇冻死,一头蛇却能钻进洞中保命的故事来教育四个儿子要团结,并最终确立窝阔台为汗。临终遗嘱明确说:“吾殆至寿终时矣,我为汝等创此基业,无论东西南北,自此首往彼首,皆有一岁期程。我遗命无他,汝等欲能御敌,多得民人,必合众心为一心,方可长享国祚。我死后汝等奉窝阔台为主……”他并要诸子立下文书,保证在他死后不许改变窝阔台为汗的决定。 但是,成吉思汗的遗嘱虽起到了直接作用,由于汗位继承的规矩和蒙古“幼子守产”的制度,从而使窝阔台登上汗位也是困难重重。不管从哪个角度说,窝阔台坐上汗位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拖雷也不会轻易让本应属于自己的汗位落入别人之手,他一定会阻挠并伺机争夺的。 拖雷幼子守产蒙古人素有“幼子守产”的风俗,即蒙古人的家产继承法。当父亲在世时,年长一些的儿子们就各自分得一份家产(包括牲畜、奴婢和属民等),从此分家立业。余下的家产及父亲的营帐等全归长妻所生的幼子继承,这就是“幼子守产”的风俗。整个大蒙古帝国也是成吉思汗的家产,也要按这一原则分配。而且根据蒙古草原习惯,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幼子有优先继承权,因而成吉思汗立三子窝阔台为汗,术赤与拖雷怎能不有怨言。 长子术赤因孛尔帖被抢,夺回后不久即生产,被人怀疑不是成吉思汗的亲儿子,所以汗位难以定他。但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儿子,征战时必携与俱,并亲呢地称其为那可儿(伴当),但汗位的继承权却没落到拖雷头上,拖雷应是最愤怒的。当然成吉思汗心中也是觉得有点对不住拖雷,这从他分配给儿子们的职务与领地上就可看得出来。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说,成吉思汗根据四个儿子的才能,给他们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