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花_第十八章 姑娘的心(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姑娘的心(2) (第1/2页)

    1

    二奎与二嫚兄妹俩所涉及的这桩转亲,它是由杨、崔、张三姓人家组成的。

    在媒婆“大花鞋”的周旋之下,三家转亲的协议初步达成了一致:杨家的闺女去崔家,崔家的闺女来跟二奎。二嫚则是去跟杨家的儿子。

    接下来要走的程序,就是女方都到各自相对应的男方家里去相亲一次——即是让男女双方见个面认识一下,也是顺便让女方对男方的房子之类的家庭情况,能有一个直观具体的了解。

    之后,如无重大异议与变动,这桩转亲就算最终确定。

    二嫚要去相亲的杨家,是石竹村东去不过八里多地、一个村名叫葫芦峪的村里的一户人家。

    对于葫芦峪,二嫚还是比较有点印象的。

    除了因为相距不算很远,主要还是二嫚从小时候走姥姥家时,都要从那村子的旁边经过。

    说起那葫芦峪,它三面环山,一面是陡坡的岭,进出村子唯有一路可通,因状如葫芦而得名。

    据说,当年抗战那会,这里绝佳的地形,曾助八路军部队运用“关门打狗”之计,将一伙鬼子汉jian的扫荡队一勺子给烩了个干净,连根毛也没让飞了!

    都说“十里不同天”,这村子离石竹村虽然横竖还不足十里地呢,但俨然就显得山高坡陡了许多,很少了些平展开阔。

    那挂在山岭陡坡上的贫瘠土地,便是这里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也正是因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这里的人们,除了能够种植一些花生、地瓜、谷子这些农作物,以及多有栽植苹果、枣树、柿树之外,几乎没有多少能够用来种植小麦的地块。

    所以,这里的人们,平常素日要想吃到白面馒头,那可算得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事情。

    有些人家,甚至连逢年过节也难说能吃上一顿饺子。这样的事情在村子里并非是什么稀奇。

    也正是由于这缘故,附近一带便流传着这样一个耍笑这村的笑话;

    说的是这村里有个孩子,长到多大了,还从没吃过饺子。

    当有一次,这孩子终于能有个机会吃上饺子时,他竟还不知道这饺子是个啥,便好奇地问身边的父亲。

    他父亲是一个奉行“食不言寝不语”的人。一见他吃着饭还乱言语,便没有好气地糊弄他说:

    “这叫‘瞪眼胡’,快吃你的吧!”

    他一听父亲的这回答,不疑有假,只是由衷地夸赞道:

    “这‘瞪眼胡’可真好吃!”

    在这葫芦峪,由于村子坐落在山沟里,山野小路的崎岖难行,使得这里的人们春种秋收时,差不多抬手动脚就是肩挑背驮,钩担和扁担成了常规工具。独轮手推车在这里则是少有能派上用场的时候。

    就是看看村子里面的大街小巷,那也真是够坎坷不平的。让人走在街上时,总须脚下仔细才好。

    假如老太太用瓢端着几个鸡蛋街上走,那就非得格外小心不可。

    最好是手扶墙根走动才算稳妥些。

    不仅如此,村里的房屋因为都是依势而建,往往是高低错落不一,甚至这家院子的地面比那家的屋脊都要高,这种情况也很正常。

    另外一点:在这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几乎所有人家都没有正经的院门和门楼。

    至多也不过是枝条编成的栅栏门而已。

    而那所谓的院墙,也都是用石块随便垒起来的一道象征性的矮墙。

    并且,一些在别的地方、人们都要放在自家院里经心保管的东西,如盖房子的木料之类,在这里却可以随便被放在了门口;或是干脆就放在胡同街道上,不用担心丢失。

    这,一则是这里民情淳朴,一向秩序良好,颇有些祖辈传流的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再就是这里相当闭塞的环境,也使得村里一向很少丢失东西。

    在村里,无论是牛羊走失猪跳圈,或是偶有人为的财物偷盗,只要把住了进出村子的那条唯一通道,那就基本没有丢失的可能。

    2

    二嫚要去相亲的男方,青年人叫杨顺,比二嫚大两岁。

    他兄弟姐妹共六个,他排行在最末。

    是三姐给他转亲的。

    他的两个哥哥,因为看着家乡穷苦,自己家庭背景又不好,想娶个媳妇怕是困难,所以长大了之后,他们便先后去投奔了在东北的姨姨家,如今都已成婚生子。

    毕竟在关外东北那块,比在家乡这里要好混一些。

    这不,当他的父母给他盖新房时,他那两个哥哥还或多或少地都给帮衬了一点,使得家里好歹没有因为盖房子拉下什么饥荒。

    至于他本人,都说“鸟择良木而栖”,他原本也有过想到东北去投靠哥哥们的思想。但“老脑筋”的父母,正所谓“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死活就是舍不得离开故土。

    而他又不能凭着兄弟三个,却把越来越年迈的父母双亲孤零零抛在家乡,总得有一个守在跟前才好。

    所以,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依从父母,窝在这葫芦峪里度光阴。

    他之所以走到今天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