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4章 三人的守望 (第2/2页)
着头干笑着,正打算伸脖子时,却见夜松伸出双手迎了过来。 豆苗诧异的问道“这……你也懂?这玩意儿不是要套在脖子上吗?” 夜松笑道“不是告诉过你,我曾经为来藏区旅游而查过很多资料吗?书上说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对上呈献哈达要双手捧上,哈达折口对方,将哈达捧送给对方手中。而这些藏民尊重咱们军人所以对上呈现,还有难道你不觉得这个高度很不适合往脖子上套吗?更何况只有对下赐给才能套脖子。” 一位中年藏族阿姨笑着点了点头用普通话说道“年轻的军人们,欢迎来到这里,我是乡长卓嘎。” 夜松和豆苗愕然相视,异口同声道“这里是个乡?” 房间内,桌子上摆着风干的牛rou、青稞等制作的糌粑以及香喷喷的酥油茶。 夜松喝了一碗酥油茶顿时感觉身体暖洋洋的,于是问道“卓嘎阿内,您说这里是个乡,但人也太少了吧?” 卓嘎笑道“这还不是我们乡人最少的时候,这个乡人最少时只有3人。” 豆苗乐道“三人怎么能叫乡啊!” 夜松不动声色的踩了他一脚,笑着看向卓嘎摆出一副期待后续故事的表情。 卓嘎微微一笑回忆道“我们这个乡环境险恶、交通不便又缺米少粮。每一粒粮食都需要步行一个多星期,穿越五座大山并赶在雪季前运进来储存好。” “上世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里曾有着三百多名乡民,但由于环境艰苦、生活不便以及这里地处不安的边境,所以县里安排允许乡民出去住。于是这1987平方公里的乡仅剩下作为乡长的我父亲一家。” 豆苗好奇的问道“既然大家都出去了,您们为何还要守在这儿啊?” 卓嘎看向他道“这个问题我和meimei都问过,但我父亲说这个乡是才是我们的家,大家都不要它那家就不是家了。他坚信只要守在这里就一定会有人往来,人越来越多,家则越来越好。” 夜松抿了抿嘴道“那后来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寒冬腊月大雪封山,我父亲带着病重的母亲翻越雪山看病,但最终由于没得到及时救治永远的离开了。而我小妹则是在与父亲翻山运粮的途中被暴风雪永远的淹没了……于是这个乡只剩下我们一家三人,由我们守护这片土地。” “三个人怎么守啊?” “以牧代巡,我们把牦牛赶至各个牧场,外地人一看有这么多牦牛便知道这里有人住便不敢乱来。” 卓嘎自豪的说道“这里天气变幻无常路况危险恶劣,每次出门巡山前父亲都要留下遗嘱,说他第五天还没回来就别找他了。就是这样艰险的环境,但我父亲的所坚守的信念从未动摇,咱中国的国土一寸都不能少!” …… 下午,夜松和豆苗沿着21世纪初才通的公路离开了这个乡,而卓嘎的父亲是从公路走出这个边陲之地的第一个人。 夜松再次望向山顶那面由卓嘎父亲亲手缝制的国旗。 鲜亮的红色在这条人迹罕至的边境线上高高飘扬,半世纪以来它和三人共同守望着这片土地,有国旗的地方就有国、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