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_第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节 (第3/4页)

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唯一的问题是总想万无一失。其实,只要抓住机遇,一鼓作气,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贾诩说得没错,机遇也说来就来。

    首先是刘备开溜。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别人看好袁绍,他却看衰,甚至在曹袁两军相持不下时,就已经预感到袁绍必败。因此借口联合刘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许攸叛逃。许攸是袁绍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时候就跟着袁绍,足智多谋,还掌握了大量军事情报。因此曹cao听说许攸来奔,便光着脚跑出来迎接,搓着双手放声大笑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好办了!48

    许攸却开口便问:请问贵军还有多少粮食?

    曹cao答:起码还能支持一年。

    许攸毫不客气地说:不对!重讲!

    曹cao又改口说:还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冷笑一声: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败袁绍?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讲实话?

    曹cao知道,许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报,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笑笑说:刚才不过开玩笑罢了!实实在在地说,顶多只够一个月,为之奈何?

    许攸见曹cao实话实说,便将自己对战局的分析和解决的办法和盘托出。曹cao也当机立断依计而行,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袁绍的粮库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49

    这就直接导致了第三件事情:张郃反水。

    张郃是袁绍的大将,有勇有谋,而且也是在冀州时就跟了袁绍的。曹cao奇袭乌巢,张郃主张立即增援,袁绍却听从谋士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结果如张郃所料,官渡没能攻下,乌巢全军覆没。

    郭图紧张了。为了推卸责任,便向袁绍诬告张郃幸灾乐祸,出言不逊。张郃前方不利,后院失火,只好和部下高览烧了战车,向曹cao投降。曹cao喜出望外,说这是韩信归了刘邦呀!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50

    刘备开溜,袁绍失去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掉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

    形势在顷刻之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张郃刚一投降,曹cao马上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大举反攻。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带着长子袁谭弃军而走。失去统帅的袁军纷纷变成俘虏,袁绍带到军中的图书和珍宝也都落入曹cao手中。

    同时被缴获的,还有战争期间朝臣和部将私通袁绍的书信,曹cao把它们统统付之一炬。曹cao的解释是:那个时候袁绍确实强大,我曹cao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大家!结果,冀州各郡纷纷举城降曹。51

    官渡之战就此结束。

    这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实际上,袁绍和曹cao都是不同凡响的军阀,他们对战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绍当然要走士族路线,恢复代表士族利益的旧秩序,这是他们那个阶级赋予他的使命。

    曹cao却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须有所更新。他在战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张抑制兼并,以法治国,唯才是举,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就是证明。52

    曹袁之别,即在于此。

    换句话说,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cao是新秩序的建设者。所以,曹cao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破坏秩序和扰乱天下的董卓,却又会在董卓之后分道扬镳,甚至决一死战。

    因此,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家与法家之争。这里面没有调和的余地。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cao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