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2节 (第2/4页)
“哎呀,这,哎呀。” “小沈,你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沈书吏道:“大人,小人想着,此一时彼一时。秦王和鞑子有些交集,虽然不妥,却无伤大雅,对两国的关系,也没什么大的妨碍。现如今秦王登基坐殿成了官家,再和小鞑子有什么联系,且不说辽国知道之后,有什么想法,单是御史台得知此事,都得弹劾大人您啊。” 大人虽然指的是父母之意,但他有意讨好,刻意这么叫。 “好好,我的儿,你说得对。”官家不可欺瞒,御史台也不能得罪。鸿胪寺卿稍一寻思,立刻一挥而就写了一封信,叫沈书吏送到御史台去,请御史大夫亲启,自己轻轻松松的进宫面圣去。 林玄礼正在批奏折,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逗小侄女之外,就是批奏折和练武,又规律又宅。 看章楶的汇报,身为山陵使,他启禀官家,地下的墓道、甬道、陵台下的墓室、连墓室旁边给先帝修造的茅房都已经完工,地上的陵庙也做成了油漆彩绘,神道两侧的石像生都已经雕刻完成,官家可以选择良辰吉日,送先帝灵柩下葬。 还有按照官家的要求在春季栽种的青松翠柏梧桐树,都已经成活。特意提示说,梧桐树长得慢,百年才抵得上别的树长五六年的尺寸。官家要求多栽梧桐树,可能等五十年后再看时,还是和刚种上的时候差别不大。积土成冢不易被盗,得埋进去再填土。 提笔写了一首诗:青山肃深沉,苍翠交梧竹。众鸟从云飞,时时凤来宿。“叫礼部尚书带着六哥的陪葬品名单来见我。” 大宋一向施行薄葬,这是祖制,实在是怕了盗墓贼。就连古籍字画也不怎么埋进去,衣服也只是烧化,礼服还都被新官家继承了。礼部也安排了陪葬品的名单,被褥都是万字不到头纹的,还有许多日用的瓷器、茶具、酒具、烛台、铜镜妆奁、笔墨纸砚。还有金簪玉簪、朝服、玉带、玉带钩、玉佩、金盒、金帐勾等物。 十几件金器算不上奢靡,也能遮遮掩掩的带进去。 林玄礼不满意,有心厚葬又怕盗墓,有心薄葬还觉得亏得慌。又往里添了几百本书,唐代的真迹等物,还不太算是古董。“六哥生前的手稿,何不都陪葬进去。我再写几封信,也安置在其中。” 礼部尚书:“是是。请问宣宗皇帝的哀册,官家您写好了吗?您打算给先帝用石志还是玉册?”本来哀册应该由翰林来写,官家非要自己写。而且一不小心写了八百字,礼部只好小心翼翼的建议他删减到三百字左右。 哀册就是墓志。 以前以及辽和西夏的皇帝用石质墓志铭,由两块大且厚的方形石板(五尺边长,一尺厚)组成,一块铭刻墓志文章,另一块则是墓志盖,刻着‘大宋宣宗墓志’,厚厚实实的盖在上面。 但中原正统通常给皇帝使用玉来刻哀册,白玉金字,流光溢彩。皇子皇女的哀册通常的石质的,这是身份之差。 “这是什么话!当然是玉册!早就写好了,只是还不太满意。今日叫翰林院再议,给朕再改一改。”林玄礼摸摸下巴,得意洋洋:“还写了《神功武德碑》。把哀册上删下来的五百字都放进去了。总共四千多字,叫人好好刻出来。” 礼部尚书不是很赞同:“官家,立碑述功那是唐代风俗,本朝并不立碑。本朝帝陵,背水面山,且地宫修在全陵地势最低的地方,这风水上,恐怕会被碑所压制。” 林玄礼非得写点什么以彰自己和六哥关系,以及六哥的军事成果!立个碑,三丈多高,对他来说就是发个帖,叫后人都来看。 蛮不讲理的点点头:“朕知道,你们寻一个好位置立碑,不一定要立在神道旁边。朕已经通知工部准备石料。” “官家,祖宗成法不可违。” 林玄礼皱起眉头:“是嘛。这话说的没错,但是六哥收服了宁夏平原,大壮声威,非立碑不足以彰显武德。现在我定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