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节 (第1/3页)
虽如此,但他并非不刻苦努力,在京中时,他十七岁时便能督导京畿周围的农田水利工程,还组织人写了一部农田水利的专著,得到了皇帝的褒扬。 除此,还成功劝导过两个一直不对盘的武将和睦相处,最后两家还成了儿女亲家。 这事甚至被传为佳话,显出太子的仁厚。 总之,顾世旻还算有治世之才,但是打起仗来,就实在不像顾家的爷们了,先帝和现在的皇帝,都是南征北战才定下现在的江山的,他就不是个可以扩展基业的人。 这也难怪皇帝陛下对太子在这一方面不满,认为他太过平庸了。 为了让太子能够得到历练,皇帝派他去了和西梁的边境,让他前去督战,太子去了一年多,战事没有丝毫进展,当然,边关大将也没有写密折回来说太子的不是,皇帝便能猜到原因,太子一向和蔼可亲,边关将领估计不会讨厌他,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于是皇帝更加觉得太子平庸了。 太子的确是平庸的,但他的儿子们,都平庸,总之没有一个让皇帝眼前一亮十分喜爱的。 皇帝发愁也没有用,毕竟儿子是他的,怪不得别人。 长宁公主倒是让皇帝喜欢,但她是个女儿家。 皇帝又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长宁公主聪慧,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皇帝又去看女儿,但事先没有让人通报,他径直去了女儿的房里,只有一岁多的宁宁坐在有围栏的矮榻上正想从矮塌上翻下地,皇帝的到来让她吓了一跳,差点就从矮榻里摔下地了,皇帝也受了惊,将乳母和宫侍骂了一顿,但是待到将女儿抱在怀里,受了惊的宁宁根本就没有哭,反而笑着叫他爹爹。 皇帝于是知道宁宁是个胆子大而性情镇定的人,于是越发觉得要是她是儿子,说不得能够将他的基业发扬光大。 太子从千里之外回京,在向皇帝汇报了边关事务之后,没有得到父皇的慰问褒扬,反而被教训了一顿,说他在边关毫无建树。 太子只得听着,心里倒没有怨恨,毕竟他在边关没有建树是事实。 皇帝骂完了之后,就说:“退下吧。” 太子应了之后又请示道:“父皇,孩儿想现在便去拜见母后。也看一看小meimei。” 皇帝对他像赶苍蝇一样地摆摆手:“去吧去吧。” “多谢父皇。”太子退身出了昭明殿里间。 太子走后,皇帝越发在心里唉声叹气,他以为太子到边关战场上去历练一年多后总归会有些变化长进,没想到太子还是那个太子,连面皮都和离京时一样白,只是瘦了些,眉目之间照样带着以前的温润和悲天悯人,总之,一点杀伐之气都没有。 皇帝心想不要说让他扩展基业了,他到时候不被人打到京都来,便是好的了。 太子由几位太监宫女领着到了慈元宫,虽然天气寒冷,但他没有乘坐宫轿,反而脚步飞快地往慈元宫走,那些宫人甚至都要赶不上他。 看来去边关督军一年多也并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他走路可以走得飞快,显出一股英姿飒爽来。 慈元宫里已经得到太子回京就进宫来的消息了,皇后娘娘期盼又着急地在宫里等着。 宁宁不让乳母抱,自己趴在凳子上站着。 一位小太监不顾礼仪地跑到门口大声说:“娘娘,太子殿下从昭明殿出来就往慈元宫来了。” 皇后虽然没应,但眉宇间全是喜色。 在宁宁出生前,她生了三个孩子,只活了太子一个,将他从小不点养大成人,怎么会不心心念念惦记他。 太子进了慈元宫,皇后甚至不顾自己中宫的威仪,到了大门口去迎接,宁宁便也要跟在后面,她对这个太子哥哥也是感兴趣的。 但是乳母抱住了她,说:“公主殿下不要出去,外面风大,你别吹到了。” 因九公主的死,现在皇后将宁宁养得更加精细了,大冬天的,就没让她出过慈元宫的门槛,就是怕她着了风。 宁宁只得算了,但是却在那里朝外面翘首以盼。 她只听到皇后一声深情呼唤:“旻儿!” 然后是一个清朗的男声:“母后,孩儿不孝,前来拜见母后。” 这个声音还带着一丝少年的稚嫩清脆,和大男人的声音并不一样。 宁宁想着太子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