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_第21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9节 (第4/7页)

”接着她诏令左鹰扬威将军曹仁师、右金武威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员大将,率二十万大军直取营州,准备一举剿灭李尽忠的叛军。

    朝廷重兵进剿,本在李尽忠预料之内,他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敌众我寡,当然不能硬拼,契丹人想出了一条以少胜多的妙计。唐军取营州,黄獐谷是必经之地。此处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尽灭在这里集中兵力,设下口袋阵。如何才能让唐军进入这个圈套呢?契丹人做足了全套的戏。李尽忠先放出消息说要北奔大漠,然后让守卫假装懈怠,故意放跑了几个唐军俘虏。借这些战俘们之口,向唐军统帅曹仁师传递了这个假情报。这还不算,李尽忠又挑选了一些老弱残兵,将干瘦牲畜牵到路边遗弃,制造契丹饥馑民衰,诚意归降的假象。唐军见状,更加确信契丹已毫无斗志,不堪一击,于是曹仁师亲率精骑快马直奔黄獐谷。待唐军进入伏击圈后,契丹人乱箭巨石齐发。唐军猝不及防,登时大乱。契丹联军四面出击,唐军大败,曹仁节、张玄遇被俘。黄獐谷一役,李尽忠大获全胜。之后,李尽忠又制作假军牒,把后续部队骗入谷中,故技重施,全歼唐军。

    初战告捷,契丹将士信心倍增,乘机向南发展。然而在平州,李尽忠遭到了武攸宜部的重兵阻击。与此同时,孙万荣夜袭檀州,也被守将张九节率军击退。李尽忠退兵营州,准备伺机再战。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尽忠却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对于李尽忠的英年早逝,我不禁要问:苍天啊,为什么总是忌妒人间的英才呢?李尽忠和武攸宜,命运和这两个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武攸宜资质平平,并不擅于行军打仗,却是一员福将。他本是误打误撞,却成功阻止了契丹南下。

    生性要强的武则天不肯善罢干休。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女皇又遣王孝杰、苏宏晖率兵十七万征讨。在孙万荣的率领下,契丹军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巧妙地与之周旋,将唐军引至悬崖,然后回兵猛攻。此役王孝杰战死,苏宏晖逃遁,唐军将士死亡殆尽,万荣乘胜入据幽州。女皇急遣武懿宗、娄师德、沙吒忠义等将,率兵二十万阻击契丹。懿宗军至赵州,不敢进,退至相州。万荣领军鼓行而南,兵势甚锐。

    就在孙万荣高歌猛进之时,突厥却伸出了黑手。为了利用突厥打击契丹,武则天给了突厥不少好处。默啜可汗心满意足之后,引兵南下,在契丹人背后捅起了刀子。掳掠契丹牛羊牲畜、男女人口众多,给孙万荣以沉重打击。同时女皇又使出釜底抽薪之术,分化联军阵营。奚人再次表现出墙头草的本性,背离契丹而去。唐军趁势进击,擒契丹将何阿小,降李楷固、骆务整,契丹溃败。万荣率数千骑东撤,至潞水东,被手下侍卫所杀。大贺氏联盟轰轰烈烈的反唐战争宣告结束。战后,契丹又归附了老东家突厥,与唐朝断绝来往十几年。

    这次战争,对唐朝与契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平心而论,武则天只是一个中主,治理中原基本是延续高宗政策,还算勉强凑合,管理边疆、用兵打仗却明显是她的软肋。她举大唐倾国之力,连年劳民伤财,实在是得不偿失。在她当政期间,边疆部族日渐离心,唐朝逐渐失去了对北疆的控制,突厥再起,靺鞨立国。经过契丹之乱,唐朝再也无法维系对北方各族的有效统治。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唐朝恐怕就此就要中衰了。契丹方面虽然教训惨痛,但与强大的唐军交手中,几次占得上锋,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实力,由此树立了建国立政的雄心。同时,此战之后,大贺氏的实力大大削弱,在联盟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战争的压力下,出于生存的需要,军事首长的重要性却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日渐老去的李失活不得不为大贺氏家族的将来考虑,他决定回归认可大贺氏世袭的唐朝。开元二年(714年),李失活遣使入朝,玄宗倍加抚慰。三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四年,封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卫大将军,又于柳城重置营州都督府。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契丹,唐朝送给李失活一位假公主。当然这公主不是白送的,娶了公主就要留下质子。唐明皇以为这次的工作做的很到位,可以将契丹人牢牢拴住了。

    然而唐朝羁縻政策与契丹的族情并不相符。唐朝希望自己钦定的大贺李氏世袭,代理自己在契丹的统治。而契丹内部则仍要经过选举,选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首领。联盟长之外,大贺联盟另有自己推举的军事首长。大贺联盟后期,军事首长的权威已与联盟长有了分庭抗礼之势。这种变化,唐朝并不知情。

    李失活一死,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失活死后,其兄娑固继任为松漠都督。当时的军事长叫可突于,此人骁勇善战,又深得人心。娑固对他非常忌惮,处心积虑想要削夺其兵权。继任不久,娑固与可突于入唐朝觐。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