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_第1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3节 (第2/6页)

朝这一战役打得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北伐战争都干脆利索,汉武帝如果知道此事不知是否会感到羞愧。

    在南征北伐之后,隋朝在东面的大海上也同样有所作为,大业三年,隋炀帝派朱宽下海探路,看看大海里有哪些还没被征服的国家,结果发现了琉球,就抓了一个人,拿着他的盔甲返回。于是在历史上,《隋书》中就有了《琉球传》,这时琉球还被称为“琉虬”。隋炀帝于是来了一次先礼后兵,先派人去招降,琉球拒绝了,隋炀帝又命令组建远征舰队,这场远征打得也很顺利,几次战斗下来就占领了琉球。李曜知道此事的时候还颇为惊讶,心道:原来中国也不是从来没有“海洋精神”的?

    在解决琉球的第二年,即大业四年,隋炀帝又把目光转向了西域。这次隋炀帝命令他的爱将薛世雄再次和突厥启民可汗合作,一起出兵西域。但启民可汗却未能出兵,薛世雄于是单独出玉门关,与征服契丹一样,薛世雄也是以一次漂亮的突袭一举占领伊吾城,并在汉朝伊吾城旁另建了一座新伊吾城,设伊吾郡,开始行使行政管辖权。伊吾城和柔远城此后成为中央政权在西域的两大战略支撑点。

    但在后期隋炀帝征高丽却失败了,高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什么是“京观”?就是战争中战胜一方会将战败一方阵亡士兵的尸体堆积在大道的两旁,堆筑起来,再覆土夯实,于是一场战争过后,大道两旁就会多出很多“金字塔”,以炫耀武功。高丽国就将阵亡的隋朝士兵尸体筑成京观炫耀胜利。由于战争失败和大工程积累矛盾,最终使得积压已久的底层怒火爆发。

    想到这些,李曜只好对李巨川道:“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必然会激化出很多矛盾,所以,改革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稳定能力,一旦矛盾出现,要有能力应对,否则,轻则改革失败,重则国家倾覆。某以为,所谓改革,无非便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利益被削减的人自然要闹事。秦朝的改革之所以能完成,是因为有秦朝统一六国强大的威势,无论是秦朝内部还是被征服土地都明白,无法与强大的秦军对抗,但秦朝的改革虽然得以完成,改革中所积累的矛盾,征服战争庞大的需求,统一后巨大的各项工程,没有一丝柔性的严苛律法,这些都使得社会底层积聚了太多的怒火,于是当始皇帝一死,再没有一个人能压住民间怒火,我等后人虽然时常假设,若公子扶苏即位为帝则将如何如何,然而某以为即便真是扶苏即位,只要不改变整个秦朝的统治宗旨,恐怕也同样会出现六国再叛的情形。而前朝的改革、战争和工程也导致了同样的后果,但炀帝却不是始皇,所以他根本就压制不住民间和官宦队伍中的反对力量,一旦军事上受到挫折,这些反对者就纷纷冒头,而当狼烟遍地,炀帝仍不思悔改之后,我朝高祖也就不得不起兵反抗,最终推翻暴政。至于为何汉唐沿袭旧制反而能绵延数百年,那不过是因为……坏人已经被秦、隋做了,因此汉也好,我们大唐也罢,都不过是摘了前朝种下的大桃子。”

    李巨川微微有些错愕,迟疑道:“竟是如此?”

    “当然不止如此。”李曜道:“譬如前朝与我朝,正是因为前朝亡于苛政,因此高祖定鼎天下之后,对草原十八部处处忍让,不惜称臣纳贡多年。是高祖心无大志?非也,只是实力不济,只能忍辱负重,休养生息以待来日罢了。高祖隐忍八年不说,以太宗皇帝之天纵英才,即位后不也照样隐忍三年,待时机成熟,这才以李卫公为帅,克复定襄,抵定漠北,成就天可汗伟业!是以,先生应当知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低头十年,只为来日……抬头再见!”

    李巨川忽然眯起眼睛:“当日蒲帅在代州,莫非也是低头十年,只为与那二人抬头相见么?若是如此,蒲帅早已达到目的,真是可喜可贺。”

    李曜未料到李巨川会忽然提到此处,不过他的反应速度一向很快,当下不屑地一笑:“似那二人,也配被我视为大敌?”至于李巨川为何知道代州之事,李曜根本想都懒得去想——他既然连代北李家的身世都弄得这么清楚,自己与那两位所谓的兄长之间有些什么龃龉,又如何能够不知?

    “他二人自然不配。”李巨川呵呵一笑:“不过当日蒲帅年不及冠弱,居然便已心存天下,并不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