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三十八章 韩姬儿黄 (第2/3页)
他们,用更好的比例来施肥吧!” “怎么样?宋伯、邵伯?”刘辩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农庄,笑眯眯的看着几位农家的学者。在刘辩看来,他们便是大汉的农业科学院院士。他们的金贵对于刘辩来说每个人可顶的上一校尉的人马! “殿下!” “殿下。”众人向刘辩行礼道。 “不必多礼。” “殿下,据咱们的统计,施肥过的田基本都能比以前超过三层的收成,并且还能改善土质,若是推广于四海,饥荒之虞恐不再上演!”宋伯兴高采烈道。 这不正是农家一辈子战战兢兢地想探索的事情么?宋伯似乎看到了农家真理的大门就在向自己招手! “不!宋伯。”刘辩摇摇头,语重心长道“农家之技,恐不是施肥那么简单的事情,虫害、气候、还有新种的研究,农家的道路漫长久远啊……” “可虫害是为天命!凡人又何能干预呢?”邵平忍不住反驳道。 虫灾现规模最可怕的灾难便是蝗灾!《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蝗灾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但是古人对待蝗灾的看法是充满绝望的迷信。,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但是刘辩作为一个现代人怎么能忍受“蝗虫”这种美味被老百姓视为神而眼睁睁的放走,后世的刘辩可是吃过蝗虫的美味,而且还贵的要命,一串三块就五六只而已…… 刘辩并没有将内心的想法透露出,“鬼神不可乱语”的说法还是深入人心。 但是治理蝗虫也不仅仅单靠百姓吃能解决的啊,刘辩说道“百姓家禽鸡鸭食蝗,天上的飞鸟也多吃蝗虫,蝗虫个小,用一些药物也可药死蝗虫,何来不可治呢?” 刘辩该庆幸的是自己生活在汉朝,而不是唐代以后。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所以,当旱灾和蝗灾爆发的时候,百姓们一般会进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动,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虫把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处。 邵平听到后,二话不说离开了庄内,饶文看着急匆匆而去的邵平惊愕不已,殿下还在这呢,你就急冲冲的离开,是不把殿下放在眼里了? 刘辩阻拦了饶文的指责“邵伯估计是急于去验证此法了。” 宋伯有些落寞的摇了摇头“几年前,天下七州大旱、吾等游走四方,用尽其法还能收获一二,但是遮天蔽日的蝗灾直接把这最后的希望给毁了……” “殿下,你知道吗?就在老朽面前,活生生的饿死了多少人……易子而食,有时真的不是史书上的字啊……”宋伯的语气充满着悲凉。 在汉末三国的大乱世当中,曾出现过四支战斗力超强的“特种部队”,它们在战场上以剽悍骁勇著称,为其拥有者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尤以第四支战绩最佳、名气最大。他就叫做陷阵营! 陷阵营是东汉末期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