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羁旅同舟期共济(三) (第2/3页)
成名先自答了出来,“宋季常说的倒是‘苏杭熟,天下足’这句没错,那时的两湖都还是遍地瘴痢之地,倒是种不出粮食。” 王星平暗自感谢了许老爷的配合,呵呵笑道:“许兄可知这‘天下足’是如何从苏杭到了湖广?” 许尽忠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模样,也不多话,就听王星平娓娓道来。 “其实不止湖广,再早一点,天府之国说的是关中,可到了八王之乱,晋室南渡,这天府二字才又给了四川,这都是沧海桑田之变,正好应在了阳明先生的格物之说上。” 这一说倒也不稀奇,若是没有千里沃野,秦汉两朝如何会定都关中?可换到现在,陕西出得最多的却是流民。 “宋时湖广有西南夷,各处土地也多沼痢瘴气,若要说能成为如今的鱼米之乡,那也是到了本朝才有的气象。” “小弟也曾查访过往来贵阳的商贩,更是对比过嘉靖以来公开的各地公文,以苏杭为例,其地的上田年产谷是六石,折米当在三石,加上一季的春花也有一石半,总计就是四石半的出产。” “而长沙府嘉靖初时上田也才两石半的出产,可到了如今,已经多有一年能收七石谷子的好田,折成糙米也有三石半了,换在五十年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再说广府,许兄和先生可知南海县的上田随随便便一年便有五石精米的出产?” 许成名沉思片刻,道:“这个倒是听广里来的商贾提起过,两广的田地如今多是三作。” 明代以前,稻田一年一作都是常态,明时南方两作开始普及,但三作的水稻还是要更南面的广东才能做到。 王星平接着道:“那广南与湖广比更是烟瘴地面,可现在也是物阜民丰的好去处了。” 许尽忠道:“是了,听说外洋的红夷在广州城也多有居停,还带着不少好货品。” 能够视远如近的千里镜,他听人说起过,可是一直无缘得见,心头也痒过一阵。关于外夷不能随便拘留城中的规定,王星平并未予以纠正,但只要将话题引了出来,便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许成名也道:“说起来郭抚尚在任上时也多提及泰西的学问。” 郭抚说的自然还是郭子章,隆庆开海以来,随着沿海口岸外夷渐多,在国内又有利玛窦这样的泰西‘大儒’和李之藻这样的虔诚信徒推动,西方的格物之学早已在士大夫中兴起了一股风潮,前任贵州巡抚郭子章向以务实著称,对于泰西的诸多学问也是一向推崇,这在贵州的读书人中并不算是什么秘闻。 王星平听了便不失时机的介绍起他所知悉的格物之学现况,“确实如此,听闻京中徐赞善也在燕郊屯田,用的正是泰西的农法。” “方才听天成你一番说,难道你这格物之学是着落在洋夷身上?” 许尽忠对于新奇的想法从来不会觉得奇怪,尤其是从这位天成贤弟口中出来。 倒是王星平老成得很,如今他虽然喜好宣扬见识和自家的格物之学,可终究只是为了扬名,那是张汝霖传给他的科场法门,正与日后的营销之术暗合。可要在此时扬名可不比后世,那得是实打实的好名声,若是给人留个喜好空言的恶名可就不妥了,故而说话也要有所依据。 “圣人说过,礼失求诸野,在这格物之事上想也是一般道理。” “许老爷世居这赤水河边,川南和黔北一带的田地出产当是清楚的。” 许成名点头道,说着实情:“上田也就一两石,中田许多一年的产出都不满石。” 王星平自然知道,即便到了清代,各地的田产依然是靠天吃饭,贵州土地贫瘠,每亩产粮不足四川的一半,这是水肥与气候的缘故,倒不是农户们不勤勉,实在是环境使然。而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