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节 (第1/3页)
可惜老父久居乡间,吃得既不博杂,也不精致,唯有的那点经验和志趣都是读名家杂记“看”来的,是聊胜于无的二手货。 小郑先生则不然,一看就是“实吃派”,对各地吃食各种讲究说起来真切得紧,又杂着些趣闻典故,若写成文字,发表在报纸上,或会收获不少拥趸。 “若论炖rou,还是砂锅陶罐最好。因其受热慢,散热也慢,如此才能‘慢着火,少着水,’让锅内似沸非沸,南边人管这叫‘焐’,焐够了时候,光加些基本的酱油、黄酒、糖,味道就不坏。杭州的东坡rou、济南的坛子rou,大约都属于此类。这与东北的白煮rou不同。东北的白煮rou要大锅大灶,rou没个三五十斤,都不好意思下锅的。”郑先生笑道。 “前清宫里煮的祚rou就是后者。听闻煮这祚rou,遵祖制不能用酱油,块儿又太大,进不了盐味儿,实在没有味道。后来有人想辙,吃的时候用渍了酱油的草纸浸到rou汤里,便成了可以蘸着吃的酱汁子。如此也不违祖制,也能下口了。”方守仁道。 郑先生笑,“可见,为了吃,国人是很懂变通的。” “前清没有了,这神奇的吃法想也绝迹了。”方守仁慨叹道。 “酱油草纸的吃法或许绝迹,大锅煮白rou反倒更上一层楼了。头两年,张大帅府年节大宴,曾以金锅煮几百斤白rou。那口锅,比太上老君的八卦炉还要霸气些。” 敢拿大帅打趣!方守仁是个谨小慎微的人,“呵呵——” “古代王侯所用之青铜鼎器,初铸时也是黄金灿灿的。大帅用这样的金锅,想是为了仿古。”郑先生正色道。 方晴哪见过这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忙低下头,遮住笑意。 郑先生微瞥一下方晴,扇子扇得越发行云流水。 方守仁:“……” “其实,在我看,这金锅还不如银的,煮东西外,还能试毒——当然如今赛先生跑得快,无臭无味的毒·药不只是砒·霜了,就是砒·霜也提纯了,没有了那些作为杂质的硫化物,用银器也验不出来。” 郑先生满嘴跑马,话题越来越偏,眼看就有拉不回来的趋势…… 然方守仁却实在欣赏这个年轻人,摇头感慨,“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方晴垂下头微微笑,爹的这股子迂气真是可爱啊。 因为横空出世了个郑先生,旅途便显得格外好过。到站时方守仁只恨旅途太短,然也只好遗憾地与他的小友惜别。惜别完,转眼便看见来接站的两位内侄。 1该故事出自梁实秋的《汤包》。 第10章 奇葩吴舅舅 方晴的这两位表哥都人高马大,虽不算十分英俊,但也平头正脸,眉间有英气,算是仪表堂堂。 见到姑父姑母,大表哥行打千礼,二表哥却是鞠躬,二人各行各的礼,不以为怪。方守仁夫妇不禁莞尔,方晴姐弟更是忍俊不禁,舅舅一家都是奇葩…… 最大的一朵奇葩非方晴舅舅吴明辉莫属。 方晴的姥爷在前清还做过把总,到吴明辉长大,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有钱有势的王爷贝勒们还好谋出路,吴家这种普通旗人就没那运气。 吴明辉也拉得弓有把子力气,也识字断文能写几句曲子词,又生的一双巧手,扎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做的蝈蝈笼子精巧至极,但这些都不能让他养家糊口。所以吴家生活颇为艰辛,好在妻子关氏很会过日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终于熬大了。 大儿子已经娶妻,惜乎几年都没有孩子,不然吴明辉和关氏可以升格当祖父母了;二儿子也即将娶媳妇,女儿嫁人并不要很多嫁妆,吴明辉也就不需要很cao心了,事实上,这位爷一直也不太cao心。 方守仁很喜欢这位大舅子哥,说他有“先贤之风”,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方晴对舅舅有点不以为然有点奇怪也有点佩服,每次听完舅舅的事迹都楞一晌,在心里叹一句:舅舅的世界我等凡人不懂! 其中让方晴记忆最深的是“深州蜜桃事件”,那时候方晴还小呢。 话说前清倒台以后,对旗人不准经商的约束自然就没有了。吴明辉也学人去行个商。干什么呢,听说深州粮食便宜,便想去深州买了粮回京来卖。当时家里还有些积蓄,便拿了,赶着借的驴车去了深州。 到了深州住在一家小店,店老板鬼鬼祟祟地问:“客官要不要尝尝深州蜜桃?” 深州蜜桃可不得了,过去都是贡品,皇上太后吃的。吴明辉便问:“多少钱一个?您这怎么有深州蜜桃?” 店老板便小声说了原委。 他这店后就是一片果园,产的是正宗的深州蜜桃。这蜜桃从挂果就有专人登记,到熟了就直接装箱运到京里给达官贵人们吃。巧就巧在老板他爹是看园子的,冒了很大风险才藏起来那么十个八个。 吴明辉听了很是动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