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 (第4/4页)
遵明门下。”遵明于《易》、《书》、《三礼》,皆传郑氏,《春秋》则服氏。其《毛诗》则出魏朝博陵刘献之。王弼之《易》,河南及青、齐之间多讲之,然师训甚寡。孔氏《古文尚书》,武平末,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得费甝《义疏》,乃留意焉。《左传》,河外诸生,俱伏膺杜氏。河北有姚文安、秦道静,初学伏氏,后兼讲杜。以上所说,《北史》皆同,而又总括之曰:“江右:《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合诸说而观之,则今文之学,除《公羊》一经外皆亡;魏、晋新起之学,与汉世旧有之学,分庭抗礼,而南偏于新,北偏于旧;至隋世统一之后,则北又入于南也。然不论何派,皆系经生之业,支离破碎,无益世务。较有思理之士,皆折而入于他途矣。《魏书·儒林传》:陈奇,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始著《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缙绅所称。奇后为游雅所陷,(见第二十二章第七节。)即由雅“赞扶马、郑”而奇非之也。《隋志》云:《诗》惟毛、郑独立。又云: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又梁有《礼记》十二卷,业遵注,亡。此等无论其说善否,要为别有所见,或唐世啖助、赵匡之先驱。张雕虎之为人,颇有抱负,已见第十四章第四节。《北齐书·儒林传》:刘昼,撰《高才不遇传》三篇。皇建、大宁之朝,又频上书,言亦切直。多非世要,终不见收采。自谓博物奇才,言好矜大。每云:“使我数十卷书行于世,不易齐景之千驷也。 ”《隋书·儒林传》:马光,开皇初,高祖征山东义学之士,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大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士荣寻病死。仲让未几告归乡里。著书十卷。自云:“此书若奏,我必为宰相。”又数言玄象事。州县列上其状,竟坐诛。孔笼、张黑奴、刘祖仁未几亦被谴去,惟光独存。此等人或亦王通之流,然当时皆不之重也。 儒生兼通道、释之学者,此时实不胜枚举。《晋书·儒林传》:徐苗,尝作《五经同异评》,又依道家著《玄微论》,前后所造数万言。卒,遗命濯巾浣衣,榆棺杂砖,露车载尸,苇席瓦器而已。此杨王孙之志也。又《范宣传》:庾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大儒?”宣云:“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袒为高,仆诚大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不治其学,而亦知其说,可见其学之盛行矣。《梁书·儒林传》:伏曼容,善《老》、《易》。尝云:“何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观之,晏了不学也。故知平叔有所短。”(曼容子暅,幼传父业,能言玄理,见《良吏传》。)严植之,少善《庄》、《老》,能玄言。贺玚子革,尝恨禄不及养。在荆州,历为郡县,所得俸秩,不及妻孥,专拟还乡造寺,以申感思。大史叔明,少善《庄》、《老》。三玄尤精解,当世冠绝。皇侃,性至孝。尝日限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陈书·儒林传》:沈德威,每自学还私室,即讲授,道、俗受业者,数十百人。全缓,治《周易》、《老》、《庄》。时人言玄者咸推之。张讥,笃好玄言。侯景寇逆,围城之中,犹侍哀大子于武德殿讲《老》、《庄》。陈后主在东宫,亦令于温文殿讲《庄》、《老》。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撰《老子义》十一卷,《庄子内篇义》十二卷,《外篇义》二十卷,《杂篇义》十卷,《玄部通义》十二卷。又撰《游玄桂林》二十四卷。龚孟舒,善谈名理。陆庆,值梁季丧乱,乃覃心释典,经论靡不该究。筑室屏居,以禅诵为事。由是传经受业者鲜焉。《南史·儒林传》:顾越,微言玄旨,咸尽其精微。特善《庄》、《老》。著《老子义疏》。《魏书·儒林传》:刘献之,注《涅槃经》,未就而卒。孙慧蔚。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号惠蔚法师。卢景裕,好释氏,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道悕,每译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为南阳王绰师。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恒为请僧设斋,传经行道。《周书·儒林传》:卢光,好玄言,崇佛道。撰《道德经章句》,行于世。《儒林传》中人如此,可见释、老之震撼一世,儒家非极专固者,皆不容故步自封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