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_第二节 文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 文字 (第3/5页)

重于南人。(见第一节。)此习于南者之笑北也。《抱朴子·讥惑篇》云:“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有钟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一邦之妙。并有古体,俱足周事。废已习之法,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于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此犹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哭者。”《隋书·五行志》,谓炀帝言习吴音,后竟终于江都,亦鲁襄公终于楚宫之类。观其恶变古之深,即知其笃土风之甚。然从同之势,卒不可免。故杨愔称叹裴让之,谓:“河东士族,京官不少,惟此家兄弟,全无乡音。”李业兴家世农夫,虽学殖而旧音不改,则史家笑之矣。好同恶异,贵通贱塞,错乱之语言,实于此情势中渐趋一统也。

    今世语言、诵读,久已分道扬镳,语言之异,实非诵读所能矫正,故教育部颁布音符,欲藉读音以正语音,收效殊鲜。前世语多单音,则二者关系较密,故其讹缪,亦有互相牵率者。《颜氏家训·音辞篇》,谓:“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此等讹变,即足误事。刘仁之之驭吏,言韵微讹,亦见捶楚,盖亦有所不得已邪?欲救斯弊,必藉正音。故颜氏美葛洪《字苑》,分焉字训若、训何者音于愆反,送句及助词音矣愆反,而訾北人“呼邪为也”也。注音难确,反语斯兴。颜氏云:“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北齐书·废帝纪》云:天保元年,立为皇大子。时年六岁。性敏慧。初学反语,于迹字下注云自反。时侍者未达其故。大子曰:“足旁亦为迹,岂非自反邪?”高贵乡公所怪,而废帝童而习之,可见反语通行之广矣。反语之用,不外双声、叠韵,故时人多明于是。《南史·谢庄传》: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答曰:“玄护为双声,磝碻为叠韵。”其捷速如此。又《羊玄保传》:谓其子戎语好为双声,皆是也。颜之推云:“至邺已来,惟见崔子豹、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辞,少为切正。”又自言:“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一言讹替,以为己罪。”其重之如此。然其迁流,卒不可免。至后世,言语多用音,文字仍系单音,则读音之正不正,不复足以误事,而致谨于此者少矣。

    颜之推又云:“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注》云:“补败反。”此所重者仍字音也。《隋书·经籍志》有《楚辞音》五种:一徐邈撰,一宋处士诸葛氏撰,一孟奥撰,一释遵骞撰,一不著撰人名氏。云:“隋时有释遵骞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此当不徒字音,亦兼及其声调也。

    因音读之见重,而四声之说兴焉。《南史·周颙传》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陆厥传》云:齐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宫征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梁武帝时。)转拘声韵,弥为丽靡,复逾往时。案四声之别,不过语音高下、长短之不同。配合得宜,则诵之成响,不则蹇涩不可读,此不过作文字者讲求声调之一端耳。文之如口语书之者,是为散文,骈文则相去较远,诵读之声调,与口语之远近,亦因之而殊。骈文诵之既别有其声,为之自别有其法,于是所谓律体者生焉。《梁书·王筠传》:沈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连蜷,约抚掌欣抃曰:“仆尝恐人呼为霓。”上霓字下注云五激反,下霓字下注云五鸡反。此注语不知为《梁书》元文,抑后人所增。然即为后人所增,亦不失作者之意。盖谓其字当读入声,不当读平声耳。四声之用,不过如此。散文诵读之声,既与口语相近,能语言者,自能使其疾徐、高下,皆合节度。骈文则不然,故其声调不得不别学。声调既别有其律,字音之高下、长短,自不得不加别择。齐、梁时骈文盛行,四声之说,所以生于此时也。不为此等文字者,原不必留意于此。即为之者,其技苟工,亦自能暗合。故《南史·沈约传》,谓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梁武帝雅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