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_第二节 文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 文字 (第1/5页)

    第二节 文字

    文字变迁,秦、汉为剧,过此则渐趋安定矣。(说见《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二节。)安定之世,贵统一而贱纷岐,故晋、南北朝,稍从事于釐正字体。

    当时讹缪之字,亦有仍行于今者,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云“乱旁为舌”是也。然其时之错乱,恐远甚于今日。《杂艺篇》云:“晋、宋已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前上为草,能旁作才之类是也。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惟见数点。或妄斟酌,遂便转移。尒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如所言,书几不可读矣。《梁书·曹景宗传》云: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观颜氏之说,乃知当时自有此风,正不独武人寡学者然也。

    纷岐至此,自不能不加釐正,乃有名为釐正,而实扬其波者。《魏书·世祖纪》:始光二年,初造新字千余。诏曰:“昔在帝轩,创制造物,乃命仓颉,因鸟兽之迹,以立文字。自兹以降,随时改作。故篆、隶、草、楷,并行于世。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缪,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孔子曰:名不正则事不成,此之谓矣。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为楷式。”观其言,意亦在于釐正字体。然千余文中,当时俗字,为所沿用者必多。更益之以新造,新者既兴,旧者仍不能废,是治丝而棼之也。况文字本不由官府制定颁布,故其所造,卒不能行。

    欲救文字之乱,必当釐正字书,当时官家,亦有为之者。《梁书·萧子显传》:子恺。先是大学博士顾野王奉令撰《玉篇》。大宗嫌其详略未当。以恺博学,于文字尤善,使更与学士删改。《魏书·大祖纪》:天兴四年,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周书·艺卫传》:大祖命赵文深与黎季明、沈遐等依《说文》及《字林》,刊正六体。成一万余言,行于世。皆其事也。《刘仁之传》,言其性好文字,吏书失体,便加鞭挞。《北史·乐逊传》:逊舆榇诣朝堂,陈周宣帝八失。其七曰:诏上书字误者,即科其罪。盖亦苦其纷乱,故以严法绳之也。

    当时人士,于小学多疏,观其识古文字之少,便可知之。《齐书·五行志》:建元二年,夏,庐陵石阳县长溪水冲激山麓崩,长六七丈,下得柱千余,(疑当作十余。)皆十围,长者一丈,短者八九尺。头题有古文字,不可识。江淹以问王俭。俭云:“江东不闲隶书,此秦、汉时柱也。”秦、汉时字,尚谓难识,况其上焉者乎?然此等事正多。《梁书·刘显传》:任昉尝得一篇缺简书,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南史·范云传》:齐建元初,竟陵王子良为会稽大守,云为府主簿。王未之知。后刻日登秦望山,乃命云。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读,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均;又皆大篆,人多不识;乃夜取《史记》读之,令上口。明日登山。子良令宾僚读之,皆茫然不识。末问云。云曰:“下官尝读《史记》,见此刻石文。”进乃读之如流。子良大悦,因以为上宾。又《江淹传》:永明三年,兼尚书左丞。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僧虔传》则云:文惠大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此事《齐书》见《文惠大子传》,云时襄阳有盗发古冢者,时雍州治襄阳也。)相传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玉履、(《齐书》作屐。)玉屏风、竹简书青丝纶。(《齐书》作编。)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有得十余简,以示僧虔。(《齐书》云:盗以把火自照。后人有得十余简,以示抚军王僧虔。)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齐书》下又云:是时州遣按验,颇得遗物,故有同异之论。)二说互异,即可知当时莫能真识者。《北史·高允传》:文成末,有人于灵丘得玉印一以献,诏以示高祐。祐曰:“印上有籀书二字,文曰宋寿。”此等亦不过秦、汉间字耳。《陈书·文学传》:庾持善字书。每属辞,好为奇字,文士以此讥之。未必非所谓文士者,见槖驼言马瘇背也。

    通知古字者,有两种人:一为文学之士留,心古训者,一则书法之家也。颜之推非重书艺之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