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 选举 (第1/10页)
第四节 选举 晋、南北朝选法,最受人诋諆者,九品中正之制也。《三国·魏志·陈群传》云:文帝即王位,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则其制实始汉末。魏时,弊即大著,夏侯玄极言之。晋初,刘毅、卫瓘、段灼、李重等又以为言。皆见《三国志》、《晋书》本传:然其制迄未能废。北朝亦放之。至隋乃罢。(《梁书·敬帝纪》:大平二年,正月,诏诸州各置中正,依旧访举,不得辄承单状序官,皆须中正押上,然后量授,此遭乱旷绝,非法废也。《魏书·官氏志》:正始元年,十一月,罢郡中正。正光元年,十二月,罢诸州中正,郡定姓族,后复。)其制:于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大中正亦称州都,《廿二史考异》云:由避隋讳,《隋书·韦师传》:以杨雄、高颎为州都督,乃校者不达,妄加督字,《北史》亦同误,其说是也。然刘毅疏中,即有州都之名,则似非始于隋。《晋书·傅玄传》:子咸,迁司徒左长史。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舒奏咸激讪不直,诏转咸为车骑司马。《孝友传》:盛彦本邑大中正,刘颂举为小中正。据此二事,小中正用舍,大中正似可参与。)以他官或老于乡里者为之。(说据《十七史商榷》。故其名不见于《职官志》。梁大平二年,诏选中正每求耆德该悉,以他官领之。北齐之制,州大中正以京官为之,见《北齐书·许惇传》。刘毅年七十告老,久之见许,后司徒举为青州大中正,此则老于乡里者也。)平骘人物,分为九品,而尚书据以选用。魏制三年一清定,晋世因之。(《晋书·石季龙载纪》:季龙下书曰:“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从尒以来,遵用无改。自不清定,三载于兹,主者其更铨论。”) 九品中正之制,何自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平。“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卫瓘语。)“铨衡之寄,任当台阁。由是仕冯借誉,学非为己”。(《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论》。)此实选法之大弊。又其时舆论所奖,率在虚名。负虚名者不必有才,即德行亦多出矫伪。(参看《秦汉史》第十八章第四节。)故魏武下令,欲求盗嫂受金之士。(《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春、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年八月令。顾亭林极诋之,谓“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见《日知录·风俗条》。不知汉世所谓经术之治,节义之防,举矫伪而不足信也。参看《秦汉史》自明。)然此乃一时矫枉之为,未可用为恒典。故何夔建议,谓自“军兴以来,用人未详其本,各引其类,时忘道德。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叔,无相逾越”。毛玠、崔琰典选,史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即欲核其行实,以破借誉之局也。欲核行实,必先使人有定居。人有定居,而中正之制可废矣。故李重言“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非经国不刊之法”。病当时“人物播迁,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欲除九品而开移徙,“明贡举之法,不滥于境外”。卫瓘亦欲“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已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也。然人士流移,非一朝可复;而吴平未几,五胡之乱复起,南北隔越,侨置之州郡县遂多,土断之法,盖终晋、南北朝之世,未能尽行;此则九品中正之法,所以相沿而不废也。 九品中正之弊,果何如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刘毅论九品曰:“人才异能,备体者寡。器有大小,达有早晚。前鄙后修,宜受日新之报。抱正违时,宜有质直之称。度远阙小,宜得殊俗之状。任直不饰,宜得清实之誉。行寡才优,宜获器任之用。是以三仁殊涂而同归,四子异行而均义。陈平、韩信,笑侮于邑里,而收功于帝王。屈原、伍胥不容于人主,而显名于竹帛。是笃论之所明也。”案此等玄鉴,知人则哲,存乎其人,实非可责诸凡为中正者。然毅又曰:“凡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则成,失其能则败。今品不就才能之所宜,而以九等为例。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又曰:“既已在官,职有大小,事有剧易,各有功报,此人才之实效,功分之所得也。今则反之,于限当报,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虚名也。”此则确为中正之所负矣。)故中正之法,必不可用,似也。然中正之设,本所以核行实;而乡里清议,大都只能见其德行,论才任用,据功考课,本当别有专司;(论九品之语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