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_第三节 官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 官制 (第4/8页)

,各用人。惠帝末乃并任。非要州则单为刺史。”案都督缘起,二说俱可通,不必深辩。晋初羊祜督荆州,别有刺史羊肇;王浑督扬州,别有刺史应绰;其后王浚督幽州,亦别有刺史石堪,皆都督刺史分职之证。然兼二职者究多,故刺史亦称州将。(《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注》。)《晋书·温峤传》:峤代应詹为江州刺史,镇武昌。陈“古镇将多不领州,宜选单车刺史,别抚豫章,专理黎庶。”能言此者盖寡矣。其时州郡之增置日广,镇将之所督,亦即随之而增。然亦间有都督不兼州,(如纪瞻以镇东将军长史加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非刺史。)又有于某州但督其数郡者;而曰都督,曰监,曰督,曰使持节,曰持节,曰假节,权限亦各有不同。(如檀道济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南兖州刺史,又都督江州之江夏,豫州之曲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江州刺史。)诸史皆各如其事书之。《南》、《北史》但曰某州刺史加都督,或曰都督某州刺史,而于所督不复详书,则求简而失其实矣。周明帝武成元年,初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自此史文但云某州总管,不云刺史。然齐王宪除益州总管益、宁、巴、卢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则但改都督之名为总管,而其责任初未尝异。(《北史》亦间有全书者,如《长孙俭传》:授总管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行荆州刺史,转陕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陕州刺史是也。)以所任州冠于总管之上,但云某州总管,亦取文辞之简,而非当日结衔本然也。(隋有扬、并、益、荆四大总管,又诸总管皆以某州为名,如蜀王秀以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则其例仍与周同。《尉迟敬德碑》云:授襄、鄀、邓、析、唐五州都督襄州刺史,贬使持节都督并、蔚、岚、代四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则唐制亦与隋同也。以上兼采《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刺史握兵,易致疏于政事;本以武人为之者,尤偃蹇不易驾御;其弊不可胜穷。《北齐书·高隆之传》云:魏自孝昌已后,天下多难,刺史大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佐寮,所在颇为烦扰。隆之表请:自非实在边要:见有兵马者,悉皆断之。则有握兵之名者,已足扰民,而有其实者无论矣。

    《通鉴》:晋安帝义熙二年,正月,魏主珪如豺山宫。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大守,县置三令长。刺史、令、长,各之州、县,大守虽置而未临民。功臣为州者,皆征还京师,以爵归第。此事他处不见,盖行之未久?(《魏书·官氏志》云:自大祖至高祖初,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恒目。)淮北之亡,虏于东兖、东徐及冀州,皆并置两刺史,事见第九章第五节,盖一以资镇慑,一以事抚绥;大守并不临民,则徒资其荣禄;疑当时三人并置,其意亦如此也。薛安都为伪雍、秦二州都统,州各有刺史,都统总其事,见第八章第五节。以军御政,亦犹南朝都督攘刺史之权也。

    州、郡、县之增置,晋、南北朝,可云最剧。其原因,盖有由于控扼要重,户口滋殖,蛮夷乡化,政理殷繁者,如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是也。(《宋书·百官志》。)然其大端,则实由丧乱荐臻,人民荡析离居之故。盖斯时一统未久,属人之治犹盛,属地之义未昌,人民之转徙异地者,不得不别设官司以抚绥之,招徕之,而侨置之事多矣。(如康绚,本华山蓝田人。祖穆,宋永初中,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以穆为秦、梁二州刺史。未拜卒。绚世父元隆,父元抚,并为流人所推。相继为华山大守。绚在齐世,亦除华山大守。此流人来归,即用其酋豪设郡县以抚之者也。寇赞上谷人,因难徙冯翊万年。姚泓灭,秦、雍人千余家推赞为主,归魏拜绥远将军魏郡大守。其后秦、雍之民,来奔河南、荥阳、河内,户至数万,拜赞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轵县侯,治于洛阳,立雍州之郡县以抚之。由是流民襁负,自远而至,参倍于前。此抚其已至,兼以招其未来者也。可参看第十七章第三、第四两节。)《宋书·诸志总序》云:“魏、晋已来,迁徙百计。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或昨属荆、豫,今隶司、兖。朝为零、桂之士,夕为庐、九之民。去来纷扰,无暂止息。版籍为之浑淆,职方所不能记。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迁江外,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既而民单户约,不可独建。故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且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迁流,迄无定托。邦名邑号,难或详书。”可见斯弊,由来已久。然终以错杂为忧,则仍鲜治理之便矣。(此土断之所以亟,参看第十七章第三节。张普惠省减郡县,史称宰守因此绾摄有方,jian盗不起,民以为便,可见侨置之有害于治理也。)南北分张,此弊弥甚。《魏书·韩麒麟传》:子显宗上言:“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且以招诱边民,故侨置中州郡县。皇风南被,仍而不改。凡有重名,其数甚众。”《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