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节 葬埋 (第5/7页)
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库中、府内,则说必不诬矣。《南史·齐宗室传》:梁州有古墓,名曰尖冢,或云张骞坟。有欲发者,辄闻鼓角与外相拒,椎埋者惧而退。萧斅(颖达第七子。)谓无此理,求自监督。及开,惟有银镂铜镜方尺。此亦叔陵之类也。《魏书·高宗纪》:大安四年十月,北巡,至阴山,有故冢毁废,诏曰:“昔姬文葬骨,天下归仁,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其刑可谓甚峻。《宋书·桓护之传》:护之伯父之子阆,元嘉中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墓为东阿寺道人昙洛等所发,阆与弟殿中将军闳共杀昙洛等五人。《齐书·孝义传》:朱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其父昭之假葬之于田侧,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同产姊密语之。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年长,不婚娶。永明中,手刃杀幼方。其相报亦可谓甚惨。然椎埋者踵相接也。故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也。” 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 以发掘报怨、肆毒者,亦时有之。《魏书·毕众敬传》言:众敬为申纂所恨。会有人发众敬父墓,众敬疑纂所为。其弟众爱,乃亦遣人密至齐阴掘纂父墓,以相报答。此已为非理。鲁爽与弟秀南奔,魏毁其坟墓;北齐文宣帝以祈雨不应,毁西门豹祠,掘其冢;此则更尸帝王之名,而同盗贼之行已。其尤堪发指者,则为隋文帝纵王颁掘陈武帝墓事。颁者,僧辩之子,其父固叛国当诛者也。颁仕周,后从韩擒虎灭陈。颁密召父时士卒,得千余人,对之涕泣。或曰:“郎君仇耻已雪,而悲哀不止,将为霸先早死,不得手刃之邪?请发其丘陇,斫榇焚骨,亦可申孝心矣。”颁顿颡陈谢,额尽流血。曰:“某为帝王,坟茔甚大,恐一宵发掘,不及其尸,更至明朝,事乃彰露,若之何?”诸人请具锹锸。一旦皆萃。于是夜发其陵。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既而自缚,归罪于晋主。王表其状。高祖曰:“朕以义平陈,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可罪之?”舍而不问。天下有此义欤?武帝奋身以保中国,而国之人不能保其封树,是则中国民族之耻也。 中国人素重埋葬,实则弃尸不葬者甚多。此与其日言上天好生,父杀子为极恶,而生子实多不举同理。生计所迫,固非空言所能挽也。《汉鼓吹铙歌曲》曰:“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rou安能去子逃?”(《宋书·乐志》。)可见战死不葬者之多矣。梁武帝中兴元年十二月,令曰:“朱爵之捷,逆徒送死者,特许家人殡葬。若无亲属,或有贫苦,二县长尉,即为埋掩。建康城内,不达天命,亦同此科。”陈宣帝大建五年四月,诏北伐众军,所杀齐兵,并令埋掩。魏显祖皇兴二年十二月,诏敕郡县:张永军残废之士,听还江南。露骸草莽者收瘗之。此等似极宽仁,然文诰不必其能行也。诸臣能收瘗战骸,若围城中积尸者,亦时有之,如梁之韦叡、(《梁书》本传云: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叡料简隐恤,咸为营埋。于是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安成康王秀,(《梁书》本传云:为郢州刺史。先是夏口常为兵冲,露骸积骨于黄鹤楼下。秀祭而埋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魏之李神俊皆是。(《魏书》本传:为荆州刺史。萧衍遣将曹敬宗来寇,攻围积时。又引水灌城,不没者数版。诏遣都督崔暹,别将王罴、裴衍等赴援。敬宗退走。时寇贼之后,城外多有露骸,神俊教令收葬之。)然如侯景聚尸而焚之之事,终在所不免,(《梁书》本传:初城中积尸不暇埋瘗,又有已死而未敛,或将死而未绝,景悉聚而烧之,臭气闻十余里。尚书外兵郎鲍正疾笃,贼曳出焚之,宛转火中,久而方绝。)其势固有所不给也。此外凶荒、(《齐书·本纪》:东昏侯永元元年七月,京师大水,死者众。诏赐死者材器,并振恤。《梁书·萧景传》:为南兖州刺史。会年荒,死者给棺具。《始兴王憺传》:为荆州刺史。天监六年,州大水。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魏书·高祖纪》:大和五年四月,诏时雨不沾,春苗萎悴,诸有骸骨之处,皆敕埋藏,勿令露见。《世宗纪》:景明三年二月,诏阳旱积时,农民废殖,申下州郡:有骸骨暴露者,悉可埋瘗。正始三年五月,诏时泽未降,春稼已旱,或有孤老馁疾,无人赡救,因以致死,暴露沟壑者,洛阳部尉依法棺埋。《肃宗纪》:神龟二年二月,诏农要之月,时泽弗应,可敕内外:掩胔埋骼。冀、瀛之境,往往寇暴,死者既多,白骨横道,可遣专令收葬。《孝静帝纪》:天平二年三月,以旱故,诏京邑及诸州郡县收瘗骸骨。三年十一月,诏尚书:可遣使巡检河北流移饥人。邢陉、滏口所经之处,若有死尸,即为藏掩。案遇旱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