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_第三节 地权不均情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 地权不均情形 (第1/4页)

    第三节 地权不均情形

    晋、南北朝时,豪族贵人,可谓极其奢侈,问其财自何来,则地权之不均,其大端也。近人钱氏穆曰:汉世租额,系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魏、晋租额,则《晋书·傅玄传》言:玄于泰始四年上便宜,云:“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又《慕容皝载记》:皝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公收其七,三分入私。皝记室参军封裕谏,谓“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是魏、晋收租,以什六、什五为常,什七、什八为酷,盖私家租额本如是,官乃从而效之也。至一人所种田数,及其所入租数,则可据屯田之制推之。《三国·魏志·邓艾传》,载艾策屯田之语曰:“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计除众费外,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四万人岁完五百万斛,是人岁输百二十五斛,此盖取其全数。《宋书·良吏·徐豁传》:豁为始兴大守,上言郡大田武吏,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课米三十斛。)魏李彪请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人,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事在大和十二年,寻施行焉,见《魏书·食货志》。)则半取之也。王莽谓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十税五,是时之政府,实自为豪民也。盖大乱之后,农民无所托命,不得不依附豪强,豪强遂因而虐取之,田虽非其所有,而取之遂同于其所有。至于屯田,则政府将无主之田,收为己有,分赋军人耕种,土地之所有权,又移于政府手中,故其取之又同于私租也。晋武平吴,制户调之式。《晋书·食货志》述其制云:“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占田合百亩,即古一夫百亩之制。其外二字,承上绵、绢之输而言,乃百亩之内以七十亩为课田,非百亩之外别给以七十亩,此仍是十七之税。其时又有官品占田之制:品第一者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族,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见第十八章第四节。)东渡后仍袭其制。《隋书·食货志》谓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客皆注家籍。此非授强宗豪旅以私占之权,乃括其先已私占者以归于公,而为定一私占最多之数耳。此时租税:《晋书·食货志》云:咸和五年,成帝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亩税米三升。哀帝即位,乃减田租,亩收二升。孝武大元二年,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已下,口税三斛。八年,又增税米口五石。亩税三升,为十分取一,则口税三斛,乃视为有田百亩。然王公有田必不止此数,其取诸佃户者,亦必不止什一,则仍获邀宽典也。

    魏之所以救是失者,则为孝文时所行均田之制。《魏书·食货志》云:“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于分虽盈,没则还田,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于桑、榆地分杂莳余果及多种桑、榆者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榆、枣、果,种者以违令论,地入还分。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诸麻布之土,男夫及课,别给麻田十亩。妇人五亩。奴婢依良。皆从还受之法。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还受民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